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和理解作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和提高。如何撰写优秀的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这里分享一些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篇1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篇2

大众心理学,是我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读的第一本这么宏大的心理学内容。不同于小群体,这本书是以人类为基点的,故它宏大。尽管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观点依然有效,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这些尖锐的问题还会不会存在于人类中呢?

群体的观念是要经过加工的,高深的观念不会被群体接受,而群体一旦接受了,必将无视该观念是否是真理,因为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强大的想象力。首先,群体让独立的个体变得没有主见,也没有责任感。勒庞说“群体总是被无意识因素左右,大脑活动消失,而脊髓活动占上风”。不管一个单独的人有多聪明,有多有主见,一旦进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会有一种集体趋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责任分担起来,一旦有了这个想法,自身就毫无负担,做事情也就不考虑后果,毕竟不是与个人利益挂钩。

一个平时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群体的作用变得狂暴起来,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群体中变成了“墙头草”,失去了自己判断的能力,这就是群体心理的强大作用。其次,群体让聪明的个体变得平庸。一件有创意的作品,一件伟大的发明,从来不是由一个群体创造出来的,而是出于个人的智慧。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在群体中让自己无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没有突破自我的动力吧!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学家或者学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设是呆板的、没有什么朋友的、没有什么共同活动的,喜欢安静待在一个角落忙自己的事情。从群体心理学出发,这个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想让自己取得进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思考的空间,懂得给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机会让自己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进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贯注完成手头上的事情,从而获得进步。

那么,群体心理如此强大,要带动群体的情绪,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张地表演。也许我们会听说由于扮演的角色让人喜爱的演员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让人咬牙切齿的演员需要自带保镖,这就是他们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把群体带入想象当中。在很多演说现场,演说家们激情四射,即使事实并没有那么夸张。这些观念经过群体的无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热搜、头条们,只要有群体的存在,只要键盘侠们在家毫无心理负担、毫无责任地、无需付出代价地敲一敲键盘,群体效应就出现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篇3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们就能够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取”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取”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坚信的。也许我这种坚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坚信。正因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能够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持续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须持续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理解。

根据庞勒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人智慧为整个群体智慧添光增彩。群体智商必须且永远是低于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越拉越大。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出此刻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中。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理解采访时纷纷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取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篇4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完成于1895年。

《乌合之众》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导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它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阐述,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刻的剖析了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组成,特征,分类,观念和信仰,到影响群体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群体领袖这个角色来说明领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领导其群体,最后通过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这四种群体来说明其特点。层层深入,描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人的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无意识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能力。

书中的关键词——群体其实指的是许多人凑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这许多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凑在一起的人必须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关注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群人才形成了一个群体。

大多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思想,跟着大众走,犹如抱着“大腿”,觉得应该跟大多数人保持的立场一样,这样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个体会觉得法不责众,可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错了,我错了也是挺正常的。在这过程中,一旦你身处群体中,你的那种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顿时就变弱了,以至于说压根就消失了,个体变得懒惰了,本来好逸恶劳就是人的本性,而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态度的话,那么称所在群体是乌合之众的话,那就一点不奇怪了,群体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人智力平均值的,因为他们压根看问题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当时的情绪决定的,而这个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一旦抓住这个心理现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纵全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这本书的背景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联想的大范围的批斗现象,通过无理闹的群体行为批评、打倒他们讨厌的社会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错案,前阵子看《周恩来传》时,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阐述,当时周恩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国家总理,也不能乱动啊。但这过程中,它就是点燃了群众民主之火,却缺少大量合适的各级指挥人员,从而使群众力量走向歧途,变成了不可控的历史灾难。

回到当今时代,它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的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一经发表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谋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转发,马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转发之前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还是仅仅根据所谓的点赞数、转发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样。于是,这过程中,随着社交链的传播,马上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事人、对后来的读者造成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或许仅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而已,从而阻止了谣言进一步扩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要陷入群体的这种陷阱中,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盲目从众,多保持一点独立、自由精神,维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许能避免悲剧。我们应该突破了所谓“乌合之众”的思维,避免自己成长一名“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百字篇5

不厚的一本书却因为可能是因为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原因,读起来生涩难懂,论述的道理性很强,说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欢看故事类情节的书。

一旦把一本书定义为生涩难懂,读起来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读书的最大好处便是,读的速度很快,难懂的,晦涩的一概而略。哈哈,这不得不说,这是我阅读上的一大进步。

不得不说,电子书和纸质书是有绝对差别的,电子书给了我们更快的阅读速度,然而,更多的时候更像浑沦吞枣,时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对一本书浅入的了解和增加自己谈资。但我不后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买下了kindle,不得不说,自从买了,更爱看书了,尤其是火车上,等车的时候,比一遍遍无聊的刷手机要好上上千倍。

乌合之众,本书的中心思想,没有比这个词更适合了。一群人凑在一起,拉低了整体智商,犹如一群乌合之众。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书中过激的言辞还是有点道理的。尤其是讲到信仰那里,一个人的信仰,一群人的信仰,一个领导如何能够领导一群人,和信仰是绝对密不可分的。群体,可以让个人意识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超脱一切而存在。在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思想的,或者说,少数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事人那里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头。做与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决定的。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想必必有过人之处。偏执,坚持,忘我,让他们成为领导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群乌合之众也的确需要一个领导。

呵呵,这是本人这学期的最后一本中文小说。

5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