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1

距书看完已经一个月了,才来写这个读后感,真是一种罪过。

这本书看得很纠结,一个是因为翻译的确有很大的问题,句子读起来相当拗口及不顺。我还是很毛估估地看懂了。另一个是因为,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个很变态级别的人物,异于常人,让我无法短时间理解他的一些观点及行为。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他努力地极力地去成为了自己,抛弃了一切,只为追求那个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茨威格对他的描述来看,我个人觉得可惜托尔斯泰没去加入佛教,他是个纠结的人,他的纠结在于对自己的高要求,但却不对自己释怀,一定要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出来。可能这就是西方思维的问题所在吧?我不太清楚。

根据我目前学佛所得经验来说,无为亦是有为,等待也是一种作为。然而,托尔斯泰有点极端化了,他一心想实现心中的那份理念,人是平等的,当他看到那些穷人们在劳作,收入却很少,他内心的慈悲心被唤醒,让他同体大悲。可是,他当时的地位,身价已经无法让他与别人平起平坐了。可是他极力地去试图证明,他与别人是平等的。但是,却适得其反。于是,他不断地进入痛苦的沉沦之中,再从中爬出来,再跌入,再爬出来。如此往复。纠结的人啊!

托尔斯泰,一直在忏悔,一直在赎罪,因为他知道他年轻时做了很多错事,伤害他人的事。他极力得摆脱名与利,于是他离家出走,最后他终于高贵地离开人世,我想,再重的罪孽都应该洗净了。

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生活情况都描述得很到位,包括托尔斯泰内心挣扎的部分。这是我看的茨威格的第二本书了,他的写实,跟对于事件的洞悉观察力都很强。适合我的口味。只可惜这本书读一遍真心不够,找时间我将再读一遍。

我在此发愿,如果能去俄罗斯旅行,一定会去拜祭一下托尔斯泰,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2

《托尔斯泰传》是那位写了著名的《巨人三传》的罗曼·罗兰著,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作家没有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传记套路写起,而是一上来就是“俄罗斯的伟大心魂”,采取“直指人心”的方式,从传主的作品入手,来分析传主作品中的思想及其在国内外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探寻传主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传记后,想起之前写的《战争与和__》读后感,才感到肤浅和无礼。罗曼·罗兰也曾写到,《战争与和__》的法译本问世时,“大半法国的读者不免短视,只看见无数的细枝末节,为之眼花缭乱。他们在这人生的森林中迷失了。应当使自己超临一切,目光瞩视着了无障蔽的天际和丛林原野的范围;这样我们才能窥见作品荷马式的精神,永恒的法则的静寂,命运的气息的强有力的节奏。统率一切枝节的全体的情操,和统制作品的艺人的天才,如《创世纪》中上帝的威临着茫茫无边际的海洋一般。”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阅读《战争与和__》一书的总纲。接下来,罗曼·罗曼用详细准确的笔触分析了《战争与和__》全书的章节内容。文中指出“大将军库图佐夫便是俄国民族的心魂和它服从运命的代表”。对于《战争与和__》的作者托尔斯泰,他写道:“他思想的自然的动作,使他从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的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说。他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时所得的悲壮的经验,使他懂得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由此便产生了《战争与和__》一书。列宁曾经说过:“俄国有列夫·托尔斯泰写出了《战争与和__》、《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作品,德国想要灭亡苏联俄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罗曼·罗兰对于托尔斯泰在书中大段的“哲学的唠叨”也颇有微词,认为这些“哲学的唠叨”破坏了全书的“诗意”。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一句,既然《战争与和__》体现了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那么__的国魂和古老的巨大的生命力又是什么呢?

罗曼·罗兰还给我们揭示出了托尔斯泰心底角落里的一些隐秘的思想,比如,他写道:“肉情并未战败(它从没有被战败),情欲与神的争斗秘密地在(托尔斯泰)心中进展。在《日记》中,托尔斯泰记述三个侵蚀他的魔鬼:

一、赌博欲可能战胜的;

二、__欲极难战胜的;

三、虚荣欲一切中最可怕的。

在他梦想着要献给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时候,__欲或轻浮的思想同时占据着他:某个高加索妇人的形象使他迷恋,或是‘他的左面的胡须比右面的竖得高时会使他悲哀’。”还写到托尔斯泰年轻时的放荡,托尔斯泰也曾自陈那时过着“堕落、猪狗不如”的生活,伟人也不是没有低下的情操,只是在神与魔的交战中,神最后占了上风。

罗曼·罗曼还写到托尔斯泰与亚洲的__、印度和日本等国人士的交往,他的思想在这些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尤为值得可提的,是他的“不抵抗主义”,准确地说是不主张暴力抵抗,后来的印度圣雄甘地曾经和托尔斯泰有过书信往来,他对英国人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主张也许正是受到托尔斯泰的启发。

读这本《托尔斯泰传》,可以使我们看到托尔斯泰的崇高和伟大,他的惊人的坦诚,他的曾经有过的卑劣和不堪,以及他和妻子索菲亚之间的幸福和思想相左的痛苦。托尔斯泰最后带着一名医生离家出走,病倒在一个小车站而死去。当他的年迈的病体还躺在床上的时候,大批的警察、间谍、记者等围住了那个小站,沙皇与教会都瞩目着这个即将离世的老人,期望从他身上得到关于他曾经攻击过教会的最终的忏悔,可是最终没有得到;沙皇更害怕托尔斯泰的离世会引发民众__威的骚乱。

最后,说点题外话,以前曾经读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见到托尔斯泰时,曾经抱着托尔斯泰的双脚,称他为“精神上的父亲”,那时尚对此理解不深。看完这本传记,才感到托尔斯泰是一座有着巨大磁场力的山,从本传记中亦可见出他如海洋般深邃广大的思想情怀,罗曼·罗兰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托尔斯泰的天才”,他的确当得起“精神上的父亲”这个称谓。当然,要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情怀,只有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去亲身体会,也许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就触动了你,挠到了你的痒处,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他会像一颗恒星一样,永远照耀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天际!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3

他留下了许多鸿篇巨制,对世界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出身贵族,却长着一张典型的俄罗斯农民面孔;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六十年创作生活不知疲倦。他就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在两岁时的感官领域状态就十分清醒,令人无法不惊叹:他能够用看、闻、听、抚摸来感知生活。歌德和司汤达都是勉强清楚地回忆到八岁。而托尔斯泰却能回忆到两岁,且始终事实清晰,脉络鲜明。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何在文学上有如此高的造诣了。

不光如此,他总是直面地对待自己的缺点,他在致鲁沙诺夫的信中曾写道:“认识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认识我们自己。”在他自己的老年日记中他也依旧学下了骂自己的话:“胆怯,恶劣,迟钝。”这在一个世俗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总是在回避,甚至连谈也不愿谈起,而他却深知自己的不足,时刻鞭策着自己。

这让我自形惭愧。五年级上册时,班里进行了“读书大王”的竞选。当时的我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只草草写了一份竞选文章,便敷衍了事。可第二天,我才发现我的骄傲是我的愚蠢,我的自命不凡也更是天大的笑话。结果,我输了。它像一盆冷水,淋醒了我的头脑,打破了我的白日梦。使我清醒,让我觉悟。我多么期望当时我也能这么清醒啊!

感知生活,深知不足,清醒人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4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可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__》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虽然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5

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39;友人。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__庸,他是孤独的。

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6

今天我读了第四章《爱情》和第五章《巨著》。我知道了列夫·托尔斯泰开始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女人的地位,但是在索尼娅·别尔斯的影响下,1859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出《夫妇间的幸福》。

在爱情的萌庇下,他又陆续写出了威临着十九世纪全部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是罗曼·罗兰那个时代的最大的史诗,整个世界的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战争与和平》一开始叫《1805年》,它的最初两部发表于1865年——1866年间。它是描写军队和民众,是描写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时的悲壮情景。《安娜·卡列尼娜》与《战争和和平》是这个成熟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在以后的作品中,少女和妇人的形象增多了,甚至超过了男子。

正当列夫·托尔斯泰在趁兴奋笔疾书之时,噩耗却随之传来了。三个孩子夭折了,塔佳娜姑母、列夫·托尔斯泰的义母、彼拉格娅姑母相继去世,他的妻子亦病了。他的生活受着家庭中许多丧事的影响变得阴沉暗淡。“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他写道。这时,列夫·托尔斯泰又患了病,常常晚上感到一种悲苦十分骇人,等他起来时又完全恢复了。就在这如此艰苦的环境里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又写出了巨著《复活》。在这本书中,令人赞叹的是他真切的观察能力,而且里面的人物十分丰富。

我很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离开人世的。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50字篇7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而且小时候的托尔斯泰不懂得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悲凉。身为贵族后代的他,也更加不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是,厄运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九岁那年,他失去了自己最亲最爱的父亲。父亲的这一死,无疑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也许是他被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也许是命运促使他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其他的贵族子弟一样乖乖地接受贵族的教育,继承父母给的爵位。而是选择接受那些来自西方的智慧——启蒙思想。托尔斯泰反对战争厌恶战争,他向往和__。年轻的他看到了贵族的腐化和农奴制的落后。于是他拿起笔,来揭示社会。直到在安静的乡村生活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觉得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他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还被开除了教籍。但是我觉得他是个英雄。他就像太阳,照亮了那个漆黑的时代。

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