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通常包括对所读内容的简要概述、分析评价、个人观点以及引申思考等多个方面。《人生》读后感150字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人生》读后感150字,本文为你提供《人生》读后感150字写作技巧和示例!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
当今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心也开始变的浮躁,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拜读了麦家作者的《人生海海》,感怀颇深,“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叫勇气。”
对于作者麦家,或者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你肯定看过翻拍过他小说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风声》《暗算》《解密》等等好多经典影视作品。麦家出品的影视作品我真的是如数家珍,拿到《人生海海》这本书本以为也是颇有谍战意义写谍战英雄主义的小说,当我翻开小说才知道,他所讲述的也是一位英雄,是一位经历起起伏伏最后归于平静的英雄。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的方言,意思是“人的一生犹如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起伏伏,漂泊不定,但是不管怎样总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小说主人公是上校,也是“太监”。之所以叫他上校,是因为他是一名军医,靠着他精湛的医术和纯金打造的一套手术刀在抗日战场、国共战场、朝鲜战场不顾生死救人于危难。同时他还叫“太监”是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本该高官进爵的他却返回家乡,整天养着一对猫,也不娶妻生子,不去工作却吃香喝辣的活似神仙,时间久了别人就认为他是“太监”。虽然有人背地里喊他“太监”,他却仍然是全村最受尊敬的人。
在__时期,面对他的身世,毫无意外成了红卫兵争相批斗的对象,故事的高潮就是红卫兵要扒开看他腹部那让人捉摸不透到底写的是什么字的刺青。也正因为这个刺青,改变了上校一生的命运。那是他这一辈子都不愿提起也是最想抹去的黑暗记忆,对于他而言这是屈辱是伤害,这个一身正气在战场不惧死亡的他却栽在了他腹部的这几个字上面。
最后,上校疯了,而且这一辈子都没有再清醒过来。而且到了故事的最后小说也没有说上面到底刻的什么字,到了晚年,再见到“我”时,却主动想要给我看。对同一件事态度前后的变化,不禁令人唏嘘心酸。其实对于我来说到底是几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已经不重要了,同时我是欣慰的,与自己和解,回归最初的样子才是他想要的最好的样子吧。上校最终在电灯、油灯、烛光的交相辉映下,安静的死去,这生命的温暖和寒冷交织着,归于最深的黑夜里。
故事里有很多很多人物:懵懂的我、明白了一世却到最后做了糊涂事的爷爷、看着糊涂却活的比谁都通透的老保长、木讷而又倔强忠于朋友的父亲、精于算计善于发现人致命弱点的小瞎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整个小说更加的有血有肉。上校传奇跌宕的一生,也通过周围人对上校的态度和个人的命运,让我看到了人生百态和人性的善恶。上校的故事我们可能没有经历过,但是一个个小人物都能在我们身边看到他们的影子。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2
工作后,人慢慢浮躁了,下班和周末若是还能拿起书,还非工作需要看的书,对我来说实属难得。之前因为有看到文章推荐《人生海海》这本书,包括董卿高晓松他们的推荐语,还有老朋友朋友圈嗮过,在逛某个薅羊毛平台上,刚好看到了这本书,就买了。买回来几个月没翻,这两天武汉下着雨,没了之前的燥热,我也没想出门,无聊的翻了一下,然后从晚上9点左右看到了11点多,对我来说,上次这么熬夜看书还是高中晚自习后在被窝里看《简爱》。然后下午睡醒后继续看,截止5点,这本书已全部看完。
故事主要围绕着“上校”展开,起初看简介时以为写的是军阀类的或者以军人经历展开,实际上并不是。“上校”确实名由军人经历,却也是一段回忆叙述,而这段回忆造就他这一生的坎坷,时代背景下的无奈离奇,后半生的残酷,以及岁月带走的放下和解脱。
“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这本书可以给生活遇到所谓自己觉得迈不过去坎的人以鼓舞,我想也是麦家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吧,正如他在书中最后写到“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我是平静的时候看的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这辈子,伤人或者摧毁人的可能不是惨痛经历本身,而是周遭的闲言碎语,以及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看法,延伸出来的可能就是人比人吧,关于这一点,书里有句话“人比人气死人,我不跟人比,只跟自己比。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这也是这一年时常会蹦出来的“比较”后,我慢慢对自己说的,虽然“比较”依旧时常主动或者被动的蹦出来,我也只是感慨感叹一下,依旧选择过自己的,鞋子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合不合脚,别人的光鲜亮丽只是你看到的表面,你没看到的或许才是重头戏吧。
我感觉我看书,在看到某些部分会有很多感想,若是当时立马记下来,或许很幼稚,或许看完了后压根想不起来自己曾有这想法,就如大学时写的日记一样,不过我会偶尔回头去看看,笑笑当时的自己如此玻璃心,哈哈哈,看这本书,因为有些懒,靠在床上,没怎么动笔,也因为这本书更多的是叙事,没那么多大道理,所以也没怎么动笔,就是把有些觉得好像有触到内心的句子划下来了,可能过几天我就忘了,那就用这篇文章做个记录吧!除去上面提到的,还有下面这些:
值钱的东西像好看的女人,是祸水呢,杀人越货,谋财害命,要的就是这些玩意。
年轻人容易心碎,老人容易嘴碎。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遇到坏的一面是你晦气,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则不免要丧气叹气。
心死了,人反而不会死了,只是活得像一台机器。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风飘不到的角落。
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想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人生如戏,每一出戏都明里暗地连好的。
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
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
世上最无情的是老人,其次是有钱人。老人因为怕死或者不怕死而变得无情,有钱人因为可以用钱买到无情而变得无情。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天大地大,别自大。
网络让无数的人在希望中死去,在绝望中诞生。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3
今天读了阅读理解里的一篇文章——《人生的偶然》。文章讲述了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女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好友那得到了一份考试答案,那次考试她考了全班第一,当同学们都怀疑她作弊,向她投来怀疑的目光时,老师却给了她表扬和鼓励,为了对得起老师对她的信任,她像发了疯一样开始学习,一年之后她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以后,她考上了北大。十几年后,她回母校作报告,见到了她的数学老师,老师对她说了真相:其实老师知道那次考试她作弊,但他相信也许女孩能从此发奋,所以给了她鼓励和信任。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我庆幸文中的女孩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老师的鼓励和信任,给了女孩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她考试作弊了,本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她是那么的幸运,老师不但没有惩罚她,而且给了她表扬和鼓励,老师明明知道她是作弊的,为什么还要表扬她呢?原来,这个善意的谎言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老师知道她有一颗渴望上进的心,于是就给了她机会。而她,也没有辜负老师,老师的信任点燃了她的希望。从此,她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个让老师骄傲的好学生。我在想,如果当初老师指出女孩作弊的话,或许女孩会自暴自弃,永远抬不起头,但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把秘密埋藏在心底,他相信学生会得到改变。是老师的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女孩一生的命运,一个善意的谎言编织了女孩的梦想,最终梦想变成了现实,她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女孩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女孩抓住了那次偶然的机会。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会给珍惜一切的人。也许是轻轻的一句话,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有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偶然,把握人生的每一个机会,牢牢地抓住它,就有可能改变命运,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4
发表于1982年的《人生》将路遥带入文坛的同时,也将无数的争议赋予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最多的是对于其爱情的讽刺:“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现代陈世美”等等。人们往往倾向于将高加林的结局称为悲剧,而我更愿意将其归于人生阶段的一种可能结果,一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碰撞后产生的现状。
在我看来,文中的高加林和黄亚萍固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两者的默契,不仅仅存在于先进的思维方面,同时也在身份地位上有着潜意识的认同。高加林坚信农民没有出路,而黄亚萍尽管爱着高加林却在本能上排斥农民的身份。这也就是高加林在得知被检举后立即向黄亚萍提出分手的原因。在爱情和尊严面前,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尊严。
爱情与远方
再回到爱情这个千古命题上,本书的主人公又要转换为巧珍。巧珍的爱是无条件的,她对于爱情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符合心意,所以无论是在追求还是得到抑或是永久性失去后,她都义无反顾地爱着加林,这种爱是超越文化界限的爱,纯粹,单一。相比于巧珍,高加林的爱则是模糊不清的。面对黄亚萍的表白,他无法确定,一方面是对巧珍的留恋,另一方面,是和黄亚萍灵魂的契合。而在我看来,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前者包含着万念俱灰时对农耕文明的认命,又有道德绑架式的顾虑;后者可能只是想法观念上一时的归宿感,而这简单的归宿感,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来源于知识分子无法避免的清高孤傲。那种对自身的肯定,渴望孤独而又希冀灵魂归依的矛盾将高加林和黄亚萍带到了一起。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他在黄亚萍身上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不得不说,高加林的爱情,更多的是带有理性思考站在自身命运角度考虑的一种人生方式。
“当爱情和艺术遇合的时候,不是人物选择爱情,而是爱情选择人物。”巧珍无疑是为爱而生,为情而活的。而对于高加林,爱情不是他的唯一和全部,“他在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的爱情取舍,有他性格的合理性”而对此,“道德主义审判是无效的”。高加林对于爱情的复杂心理并没有夺走他对于道义的冷漠,他也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是可贵的,当他失去巧珍后,他也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块金子。但是,对于情感的心知肚明远远敌不过他对于未知和远方的渴望。
时代与希望
而在真正的社会关系中,一件事情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不只是个体的因果。《人生》的开篇,即是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自此,关系网络的错综复杂始终和高加林的命运息息相关。有能力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是那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甘于平凡的高玉德和锐意进取却空有一腔热血的高加林。并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使高加林这一辈人意识到只有通过走后门才能达到目的。而这,是致使高加林一切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马占胜的阿谀逢迎,高加林进入了县委,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坦然接受,高加林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就属于这里。之后对于黄亚萍的表白,他舍弃巧珍,一方面也是他理所当然地接受了黄亚萍的“施舍”,而不再感到最初的愧疚。真正罪恶的永远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一个特定氛围对于个体毁灭性的摧残。
但是,高加林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我之所以不愿将其称之为悲剧,是因为这本身就孕育着希望。路遥很聪明,给最后一章的标题打了个括号“并非结局”。故事在这里就讲完了,而高加林的人生还远远没有结束,又或许是刚刚开始。重回故土的他,卸下了年轻时的自恃清高,抛却了不切实际的伟大妄想,从这一刻起,他才认识到土地之于他的意义,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他才感受到乡民朴实的温暖,开始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农民,并在此刻呻吟“我的亲人哪……”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5
失眠
这天夜里十四岁的我第一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是一种夜色,也有重量、形状和气味的滋味,像没睡在床铺上,是睡在黑色空气上,睡在目不暇接纷乱和狂热的思绪里。这些思绪互相仇恨,穿着黑衣围攻我,让我虽然一动不动却累得不行,好像血液的流动需要齿轮转动才能带动。每一次,我徒劳又努力地紧闭双眼,却总能清晰地看见黑夜像一面无处不在的镜子在窥视我,在讨厌地看守我,不准我逃离。
羞愧
镜子里经常出现一个神秘的身影,这哪是解围?这是雪上加霜,痛打落水狗。我更加羞愧,虽有一百个念头,有千言万语想讲,想打人······却没有选择,只是一声不吭,缩着身子、垂落着头,灰溜溜地走了。我感到,背上背负千条目光,两条细腿撑不住、在打战。我第一次认识到羞愧是有重量的。
哭
四处没有开灯,我从月光里走过去,什么也看不到,一片乌黑,那呜咽声仿佛也变得乌黑,像在哭。他的声音我似曾相识,又像被黑夜包裹着,使我无法辨识。只有一点很清晰,很奇怪,就是:他好似不会哭好似不敢哭,不肯哭,哭得乱七八糟的,时而呜呜咽咽,泣不成声,时而哼哼哧哧,怒气冲冲。
废
就这样,上校亦步亦趋跟着父亲,拉着脑袋,佝着腰,僵手僵脚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停停走走,向大门移去,挪去。出门时他双脚连门槛都迈不过,差点被门槛绊倒。他像一下子变成比爷爷还要老迈的老头子,像发生的事情把他迅速报废了。
描写对爷爷的感情
风从门缝里一缕缕切进来,身上已经有些凉意。椅子上搭着一条棉毛薄毯,爷爷有老寒服,空常拿它捂膝盖和小腿,毯子上附着爷爷的体味和脚气。我是在爷的脚气中长大的,小时候我总要抱着爷爷的脚才睡得着,现抱着毯子,感觉又抱着爷爷的脚,昏昏欲睡,又不忍睡去,
告别
一切都是命,这话爷爷以往多回讲过。那天,我十分后悔回家没有和爷爷告个别,我猜他一定为我的无情无义伤心死了。这大概是他的命,对我好言好待十六年,却没有得到我分钟的话别,爷爷讲过,一分钟的和好扺得过一辈子的仇恨,我和他正好反过来。想到这点我忍不住大声哭起来。那时船正好起航,阵阵轮机声把我的哭声吞没得连我自己都听不见一丝毫。
放不下仇恨
报纸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自己的智慧。我这一生许多事都放下了,但有些事又怎么放得下。在鞋厂给皮鞋钉了六年扣子、深知个道理,扣子不是鞋可以脱下,扣子钉上去后就跟鞋子长在一起,脱不下的;有些事长进血肉里。只有死才能放下。我已经等了二十二年。一切都是为了回来。象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拎起来一样,我放不下回来的念想。我活着就是为了回来。
内心的痛
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哪里埋着你亲人的尸骨,哪里就是你的故乡。
多年以后,年龄和成功赠予我豁达和宽容之心,让我和命运达成谅解协议,对小瞎子生出同情心,一年又一年,同情心像树的年轮最后长成善心义举,真心帮助过他。但在一九九一年对他只有恨,恨之入骨!
爱
你太可爱了,就是这样对他猛冲猛打,什么都不顾忌,狂热,什么姑娘的面子、尊严,都放下,只要他一个字:爱!我亲人都死光了,孤独了,太需要个人来爱我,而天下哪里去找他这样的好人?:英俊、能干、英勇、幽默,只要他答应爱我,我为他死的心都有,这种心情你可能很难理解的。
人生海海总知道吧,就这意思。”十七岁的乡下傻小子,付得出死的勇气,却拿不出活的底。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我这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难怪你能活着回来,是她替你死了。”是我替她在活,但话到嘴边被我咬住,不想说。父亲的冷漠和自私让我觉得对不起前妻,而我宁可对不起自己也不能对不起她,她是藏在我心中最深的痛。
爱是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看到这句话时我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形象是父亲,然后是上校:上校是父亲的反面,天生在爱人这方面肌肉发达。两人是相反类型的人,也许正因此才互相吸引,能做好兄弟。我这辈子没交到上校这样的好兄弟,但两任妻子都属于上校型的了。报纸上说,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我一人赚两头,更够了。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6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7
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现场直播着自己的剧目。人的一生,也是喜怒哀乐相伴的一生,痛苦和快乐当然也包含在其中。
痛苦和悲哀我想每个人都体验过吧,记得有句经典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跟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虽然我无法感受到这种“伟大”的痛苦,但是生活中的痛苦比比皆是。上厕所没带手纸,下雨了没带雨伞,上公交车了没带钱,等等。但是,令我最痛苦的事还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每天都要吵架,每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我真希望这种痛苦早点结束。
现在就来说说生活中的快乐吧。对于盲人来说,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能闻到花香都是快乐的事。对于病症绝境的人来说,能呼吸到下一秒的空气就是快乐和幸福。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太多了。每天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上学就是快乐的事情。上个星期生日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生日礼物就是我最最快乐的事了。多希望就这样一直快乐下去呀!
痛苦和快乐是人之常情。既然痛苦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就要尽量让痛苦的事情早点过去,快乐的事情多多来临。愿所有的人快乐多与痛苦,痛并快乐着。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8
在这次暑假期间,我读了路遥的一本名为《人生》的书,令我感受颇深。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是一位虽有一身才华但无用武之地的人,本过着平凡安逸的生活却被他人所打搅。这怎会不令人惋惜,不心痛呢?在他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一位善良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世界,并给他原本暗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了一束光,让他捡回来了失去的那份信心。
两人本会携手平平淡淡的走完这一生,但偏偏老天又给了高加林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野心本就大的他怎么会放过?于是,凭借着记者这一职位,他总算是混出了头。可自命清高,爱慕虚荣的他,却为了与自己尊贵的身份相称抛弃了那位陪他走出低谷重振旗鼓的女孩,转而去选择了一位在他眼里饱读诗书的黄亚萍。他靠着这段关系攀上了更高的地位。可惜了,老天又怎会让这样有着肮脏思想的人幸福美满?他那与黄亚萍靠着利益而维持的爱情又怎会长久?最终高加林靠关系的事情败露,不得不重回以前那个小小的村落,没有了钱和权的他理所当然的被黄亚萍所抛弃,回到了那个小小的村落后他去找回巧珍,可物是人非,巧珍早已成为别人的新娘。一切都是高加林咎由自取罢了。
读罢全文,我不禁感叹:世界上有太多的如同‘高加林’一般的人,当你选择了某件你认为更有利更美好的事物的同时,必定会丢下那些原有的可能真正适合你的事物。当然,如果你追求的那些美好事物是真正属于你的那必然是最好的,可若是你的选择没能让你走上你想要的那条路时,回过头你会发现,最初所拥有的便是那些羡煞旁人的,所适合自己的啊,可那些早已被你丢弃,又怎么有资格去后悔呢?
反过来看巧珍,她是一位受条件限制读书较少的农村女孩。她淳朴自然,善良的心地如同一片清澄明亮的湖水。少年时期的她就对高加林有了爱慕之心,本以为毫无色彩的她这辈子都不会和他有任何的关系,但在高加林处于低谷时照顾他的巧珍,第一次有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巧珍用他她最深沉的爱陪着高加林走出低谷。就算最后她被抛弃了,对他也没有任何的怨言,而是及时的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时的她,依旧是善良而令人惋惜的。
最后,无论是“高加林”也好,“巧珍”也罢,人生总要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在做出这些选择前,总归还是要好好地衡量选择后的舍与得。无论选择的结果如何,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不会让自己后悔就好。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9
这个暑假我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这本书。正如他在开头引用柳青书中的句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书中主人公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民办小学的教师,后又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在人生低谷时,与单纯善良的刘巧珍相爱相知。但不久后叔父高玉智作为区劳动局长回到高家村,让他有机会“走后门”到城里做通讯干事。再次回到城市的高家林纠结后决定抛弃农村姑娘巧珍,选择了对自己前途有益的城里女性黄亚萍。而黄亚平男友张克南母亲为了替儿子抱不平,举报加林走后门,这一次高加林丢了工作,失了巧珍,又被打回农村,做回了农民。
但至此是小说的结尾,却不是高家林的结局。最后他理解了德顺老汉对她的开解“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他决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这可能是这个年轻人的又一次起点。
可能你会想如果他不走后门,如果他不选择黄亚萍,如果。如果他能在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提前想到后果?那当然不可能。人生总是充满未知,也充满变数。
什么是人生啊?人生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种种选择,及在选择之后,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和必须承担的后果。选择的对与错,我们在之前都无法知晓,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忘初心,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珍惜当下,知足常乐。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0
文章主要写主人公高加林命运的曲折,也形象的反映了当今社会走后门,靠关系的腐败,以至于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高加林几经波折,却也因此遇见了心地善良,美丽,朴实心像金子一样的农村姑娘巧珍,并相爱,可又一次命运的转机让他遇见了高中时爱慕的同学黄亚萍在权衡自己的未来和爱情的时候,他放弃了后者选择了自认为的前程抛弃了巧珍,和身世背景都好的的亚萍走到了一起,当再一次晴天霹雳的打击落到他头上时,仿佛做了一场梦,终究要回到现实!可回头才发现那金子早已不在!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总是感觉生活在给我开玩笑其实不是生活开我们的玩笑而有时恰恰是我们在开生活的玩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不管以后我们在哪什么处境什么地位都应该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忘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杯无价的咖啡并且是只能喝一次的!所以呢我们要细细品尝。慢慢回味!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1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处在这个怪圈中的一分子,命运不断地戏弄着他抑或是因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则因此注定要被命运打倒。巧珍的朴实、可爱、百依百顺没能最终留住高加林,高加林离开了巧珍而投入亚萍的怀抱,高加林与亚萍的结合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旧情复炽更确切的说是高加林为他的前程而作的铺垫。高加林与亚萍的爱情远不如与巧珍的那般纯洁,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学历在婚姻中所以使得这段婚姻变得不纯粹因而禁不起考验。高加林在面对两个女人而作出抉择时,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前程与人生作抉择,这种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厌恶与唾弃。因为他追求着他的希望,一个飞黄腾达的希望、一个他自以为是的希望。于是他抛弃了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巧珍,那个时时刻刻为他前途着想的女子、那个有着杨柳般摇曳身段和粉嫩脸庞的女人;于是他走向那个城市中的女子、那个有着高学历的女子、那个有着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个希望实现了可他并不幸福,这也注定了这个不合适的希望终究会破灭的。一个有高学历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选择?一个没受过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无怨无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时间车轮留下的车辙向我们证实了亚萍与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遗弃生他养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里带来的希望,最后又在那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绝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点。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巧珍———这个原本是他人生的一个希望的女人早已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挣扎在幸与不幸的边缘,这两个女子让他欢喜让他忧让他拥有希望让他希望破灭。他诠释了一种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实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就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高加林并非结局的结果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绝望、希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我们都无法挣脱这个怪圈,我们束缚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2
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人生》一书。当翻到最后一页,读到高加林又重返农村的时候,那一刻,感触很深,我想我是能够体会得到高加林当时的心情的。特别是那段描写高加林当时的矛盾心理的语言。路遥先生写到:“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现实中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看完全篇之后,难免会有人去纠结其因果是非。而这一切的悲剧性结局,不是高加林的错又会是谁的错呢?但是感情这种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由其是爱情这种事,如果全部归结于一个人的身上,那未免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我们会想,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人都是爱着高加林的。而高加林的矛盾心理也是因为这两个人而反反复复无法抉择。然而,爱情注定是无法脚踏两只船的,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再来看一下这一段描写黄亚萍的文字,路遥先生是这样描写的:“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时候又把现实变成了梦想。”黄亚萍得到了苦苦追寻的高加林,短暂的甜蜜之后,顷刻间又要失去,黄亚萍无法接受。假如换成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可以肯定,黄亚萍心里是爱着高加林的,一直都是。只是,她并不像巧珍那样彻底,那样干脆。而作为巧珍,也许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剧的一个人了。巧珍的爱情,从来都是放在高加林身上,她痴心绝对的去爱她的加林哥,毫无犹豫,不顾一切,甚至跟父亲决裂。但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如果男人不靠谱,那么对她造成的伤害绝对是致命的。对于巧珍,我既同情也惋惜。同情她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惋惜她嫁了一个不该凑合的人。爱情这种东西,本身就不是可以随便凑合的不是吗?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爱情不是凑合的呢?巧珍的爱情,因为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所以就注定结局是悲剧的,爱情中,一个人爱的越深,被动的越深,伤的就越深。而另一个男人,张克南,可以说是跟巧珍一样的人物,在这里,也只是同情而已。
在整篇小说里,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高加林了,因为他才是最有矛盾性的一个人物。也许正是这样的矛盾,才会令读者对高加林争议不断。
其实,路遥先生对《人生》也是倾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倾注了深深的感情,看似是写高加林,巧珍和黄亚萍三者之间的爱情,实则是写高加林两面的人生。巧珍和黄亚萍代表着他的当下与过去。当下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甜蜜,可以说,高加林的未来是光明的。前提是,他必须得跟黄亚萍永远在一起。而现实是,他必须与过去决裂,与巧珍,与自己从小生活的家乡和父母彻底告别。在走与不走,选择是否之间,他犹豫了。细细想来,高加林身上的特点,点点眉目似乎和我们相差无几,不说相差无几,却也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现实就是这样,面对人生的十字叉路,一时谁也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凭着感性随意做出的选择,往往是个错误。
事实上,作者笔下的高加林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呢?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如主人公高加林一样,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人生目标。从来不会低下头来看看自己脚下的路,只是一味的看着诱人的事物无脑的向前冲。最后,自己才会发现,人生没有捷径,原来我们不是鸟儿,我们无法离开地心引力去飞翔。
想必,大多数人都希望结局是高加林和巧珍终成眷属吧?可是人生偏偏授权于命运,给我们开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玩笑,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像高加林式的乌托邦,谁也无法离开自己鞋子去跋涉千里外的终点。
小说最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道理,我想小说的最后,德顺老汉对高加林说的那句话说颇有一番一番道理,那是一个老人一生的生活经历,他说:“娃娃,你还年轻,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弄成个死狗了^”是啊,我们难免犯会像高加林这样的错误,但是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一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就像高加林,他才24岁,重新爬起,一切来得及。而作家柳青为《人生》作序是这样说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最后,我且引用我的大学老师蔡东岭常对我们说的这么一句话来结束《人生》。原话记不清了,大体的意思是:年轻人,就要有梦想,就要学着去折腾,不要放弃,更不要怕累,不要怕折腾!你的青春越是折腾,你的人生越是顺藤。”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3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
一向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期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最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应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应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理解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感情我却不明白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取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最后理解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取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理解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之后,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感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持续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样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构成的。我们不仅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就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就应永远持续热情!……”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4
这个假期我的枕边多了一本书,那就是《人生哲理枕边书》,正如书名一样,是一本适合夜深人静时靠着枕头慢慢品味的书,在阅读中沉思入睡,感觉何等美妙。《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故事形式,让我理解最深的人生哲理。我把书放在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她,使我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不管我是浅尝,还是深味,她都会给我指导,给我安慰,给我鼓舞,给我力量!一个个短篇故事,一句句人生箴言,构成了书的格调。没有絮絮叨叨的说教,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平实恬淡如生活本身。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却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经验”这一些哲理深深地打动着我。
是啊,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人立命于世,首先要自尊自重,遭到歧视,决不低头,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我们应当消除自身的自卑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充满信心地进行努力应对。书中丽莎陷入自卑的沼泽中,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自己感到不如别人,感到非常自卑,后来她听了心理医生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自己面对的问题许多人也正面对着,看到了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她渐渐地重拾了自信。
《要做自己的主人》中,通过一个小故事,我懂得了,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时,总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停下来,犹豫再三,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在心里权衡,甚至去拜神求仙,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是呀,当我们彷徨犹豫时,可以在自己的心灵花园里静静地走一走,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做了我不后悔吗?然后就一如既往地去做,不管成功与否,自己尽力了就不要后悔。
《把行动和空想结合起来》中,爱默生曾经很欣赏一个青年诗人,在他给爱默生寄的信中,爱默生看到了他的才华横溢,于是力荐他写诗歌。但这个青年人只是有理想,或者说总在幻想中成功,但从不去努力实现,最后他销声匿迹了。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对呀,我也曾在午后的阳光下,眯起眼睛,做过黄粱一梦。但真正把理想负著于现实的却很少。看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要根据自身,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详细的计划,去一步步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的目标,最后争取最终的成功。
《不失希望就有作为》中,琼斯曾经是一个身体健康、工作努力的农民,突然有一天,厄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上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而他已是晚年,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当人们几乎对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之时,他自己却对自己抱有希望,虽然身体上不能动,但他的大脑却还可以思考,他不断思考,最后发明了一种香肠,这种香肠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食品。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来开脱,其实世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一切障碍,所以,不要对自己没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自己可以做好。
随手翻开一页,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起点,因为每个短小的故事都是一盏启迪人生的`明灯。书中的故事有真人真事,有传说寓言,每个故事后面都告诉我们一句人生哲理,让我们明白故事中所蕴藏的内涵。这是一本你可以随手拿来看,又能随时获取智慧的书。
这本书里讲的很多都是真实的故事,有风雨坎坷的经历,有灿若夏花的人生,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一次的成功必定需要许多的勇气和时间,他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有了很好的结果,是啊,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好的结果。世界对思考着的人来说,是一出喜剧,而对凭感觉的人看来,只是一出悲剧。
书中经常会提到遇到怎样怎样巨大的困难,其实,并不是它们很困难,而是你畏畏缩缩,不敢面对,所以困难变得越来越大,而如果你一开始就勇敢面对困难,那么困难则会越来越小,最后,就战胜了它。对于一只漫无目标的穿来说,不论什么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曾经,那些名人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碰壁,那是什么使他们成功了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勇气、决心、坚持和适当的时机,所以,如果我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了。——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有几个小孩都很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好多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来,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小笨蛋”的小孩,虽然智者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人生如同赛跑,你必须知道终点在哪里,还要知道如何才能一直沿着最短的跑道不断冲刺。”这本书为我成功奔向理想、轻松潇洒地生活指明了一条捷径。这本书可能没有一些名著那样有魅力,但就是这么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有的只是只言片语也会带给我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心弦为之一颤,让我在某一个瞬间打开心门,领悟生命的真谛。它所带给我的精神和生活上的愉悦和顿悟,细细品位,总有全新的感觉。如果你想领略枕边的人生哲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在你床头!
耳畔一席温存话语的问候,枕边一本哲理小书的陪伴,给我忙碌的生活带来片刻的轻松和宁静,一百多篇哲理故事伴我笑看朝花夕阳,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经典,《人生哲理枕边书》陪我共走漫漫人生路。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人生》读后感150字篇15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