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
写读后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和表达,这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并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1
马克思跟其他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不一样,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在17岁的时候高中毕业,每个人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就好像类似于“我的理想”这样的一篇论文。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仅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世界,而关键的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所以你想,从17岁的马克思到去世后的马克思墓碑,它其实都贯穿了唯一的一个思想的脉络,就是,解释世界这件事情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那么什么叫主义呢?主义就是它存在的一种先验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提供的一个终极的结论。
他很长是一个媒体人。因为媒体符合马克思对改造世界的理想,因为通过媒体、通过笔的方式,笔就变成了跟社会抗争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报纸的一个主编,当时对普鲁斯政府欧洲的很多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我们从马克思传记中也可以看到说,他在20多岁的时候,马克思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人,他愿意跟人争论,甚至在马路上跟一些年轻人进行肢体上的一个争论。
马克思一生是处在一个比较贫穷潦倒的状态下去思考世界的未来,而恩格斯相对比较富足。他们两个人在二十几岁认识,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认为说所有外在的发生都是有延续的,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到今天?明天到哪里去?所以我们通过历史的研究就可以必然地到达某一种目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唯物主义“内心不可靠,可靠的是外在”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一个叫做辩证法,一个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认为说,一切价值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时间。理论和实践相比,实践永远在推动着理论的变化。那么当一个主义最终成为一个先验性的不可更改的绝对真理的时候,马克思认为这件事情就非常地危险。所以恩格斯在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曾经说,他至少听马克思有五次跟他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我认为也是马克思的伟大所在,他认为说,一个人的一个思想一定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局限,那么他的理论要能够不断地往前走,他就不断地需要后人的实践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成功和可能性。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2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经济政治著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著作,一点一点地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知识。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心得体会。
有人说,阅读一本著作,最好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了解它的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了事态的严峻性,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他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7年,世界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附带的很有可能会是一场革命,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为了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好给工人阶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武器,便20年如一日地坚持到英国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本思想巨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从任何角度来讲,马克思都是个天才,读第一卷,不仅了解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更学到了一种辩证的分析方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样更客观,更全面,全书对经济的分析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善于利用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令人顿开茅塞。
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像《资本论》这样的书籍,只有党员会认真看吧?”,现在读《资本论》有时会被看作“异类”,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以前有些雷同的愚蠢想法,不免觉得有些滑稽,现在想来,向学术前辈和大师学习难道不是学术后辈应有的态度吗?汲取先进的知识财富不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最基本的态度吗?
读完第一卷,可以说,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资本论》第一卷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不仅仅因为它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全面阐释,逻辑严谨,线条清晰;更重要的是它与恩格斯整理出来的理性分析相比,马克思自己反复修改的第一卷显得更有性格和战斗力。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没有人会不叹服在这文字下面隐藏着的无数工人的血泪和控诉。其实,在很多时候,情感的冲击往往比理论来得更加酣畅淋漓。
总的来说,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适合所有情况的,我们对此,要用辩证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与反思,不能照抄照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敢于剔除,实践出真知,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
我相信,结合本国国情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是发展国家和马克思最好的方法。
小编精心推荐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3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透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透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的状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好处--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状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4
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__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5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并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齐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金融与《资本论》
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也在变化和发展。从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萧条,繁荣之中不断循环。《资本论》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阐述能否看见泡沫经济之后的真相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1)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证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异常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异常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能够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一向以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客观来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涵着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二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关系的破坏。但这只是“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资料,没有危机的资料丰富的起因”。仅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马克思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基础。他发此刻资本主义幼年时期没有生产过剩危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工业周期阶段的变换“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2)虚拟资本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阅读马克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每一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
2003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可是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底,到达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资本论阅读感悟200字篇6
题记:事物在其表面上,往往以与其本质相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记得以前看到某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说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专制独裁。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2000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减去10000元)。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费用,即: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如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了一天,获得5000元的工资,那么,这5000元就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对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换规律,会演变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力的使用形成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便可以与资本进行交换。(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工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在奴隶劳动之中,物质生产过程的所有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一样。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正如资本把它的剥削权力神化为永恒一样。在---,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性质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不合法的,那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又为什么是合法的呢?罗素说,我看不到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也终有一天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证。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政治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老毛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单向度的人》,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性,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属于社会文化批判,与马克思的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马克思是不可不读的。理解了《资本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就更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