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500字
写读后感需要人们用文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确实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彷徨读后感500字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彷徨读后感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彷徨读后感500字篇1
周末一口气看完,一句话总结就是“凭什么好人就必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正经,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另外有几点个人观点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1,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太腹黑个人觉得如果把长峰的身份转化为警察的话会更加突出本书的立意。
2,关于告密者,告密者应该是两个人,第一个肯定是诚,第二个告密者应该是织部,从情感上来讲,当他看过长峰寄到警局的书信时从心底就认为应该从某种程度上帮长峰复仇。另外就是他在最后通知长峰的时候以为对方还是像往常一样不会接电话,从而让对方听到自己真正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射杀长峰的原因吧。
3,关于大众的冷漠,人们一般只有在这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会有所体会,当这个事情事不关己时大家只会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长峰的信被公开时电视台的街头拜访所显示的结果一样,但如果这种情况真的是发生在你身上呢?可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来能有N多个和佳美的出现。
4,家庭教育,东野先生的书很多描绘的不仅仅是警察于案件的斗争,更多的是在折射当今社会的问题,比如当家长的都不知道孩子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如果当孩子有某些不正常的地方时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怀,那肯定就不会有自杀少女,不良少年的跟风者(类似于敦也和诚)的出现了。
彷徨读后感500字篇2
我特别喜欢看书,不管是社科还是文学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鲁迅先生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于是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彷徨》。
首先解释一下彷徨的大概一世就是犹豫不决。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彷徨》是鲁迅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又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
《彷徨》一共有是一篇文章,读起来感觉都很相似。大多数只有事情了轮廓,大多数都是专注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那份彷徨。
《祝福》中的祥林嫂好端端的人儿,被人嬉笑痛苦,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让曾经有希望的人梦想幻灭。《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中。《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是为弟弟的病而愁,而是怕弟弟传染给自己而想把弟弟扔到街上去,哥哥的心里其实也是非常矛盾的。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彷徨,在当时的中国,从上到下都选择彷徨,没有人愿意真正面对。就连五四运动也有人在彷徨。《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完彷徨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烦恼,这些事情也经常让我们彷徨,以至于非常迷茫。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能够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彷徨。
彷徨读后感500字篇3
迫不及待地看完,心是很沉重的。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叫彷徨之刃---游走在法律与犯罪之间。当法律无法声张正义,是否应该为了正义而去犯罪?这里留下了几个问题,小到家庭关系,子女教育,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社会体系。
作为小市民的我们要懂法,要教育好子女的同时更要教子女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再说东野圭吾,之前看过很多类似题材的影片,心里并没有那么震撼,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去搜索了一下影片,韩国版,日本版,并都看了,还是觉得原著特别好看,从文字细节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发人深省。书里虽然没有迂回曲折的推理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虽然不算是佳作精品但是也步步引人入胜,所以叫迫不及待地看完,这就是好的文字所带来的乐趣吧。
keepmoving......
个人觉得,应该让长峰杀了快儿。可是为什么书的结局却是长峰死了,而快儿却活着?经历了那么多,不能让报仇淋漓尽止,却一盆水浇灭了熊熊烈火。也许是要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吧,日本电影版的结局是长峰的枪里没有子弹,他只是想让快儿在死亡面前知道自己的所犯下的罪行,未来日子里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也许作者是想在绝望的故事中留下的一丝丝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