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目送》阅读感悟

《目送》阅读感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这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送》阅读感悟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目送》阅读感悟,方便大家学习。

《目送》阅读感悟篇1

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來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來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阅读感悟篇2

有一本书,书名短小精悍,这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就是《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写父亲的逝世;有写母亲的苍老;有写儿子的离别;有写朋友的深深牵挂;有写作者的失败和脆弱;有写作者的伤心和放手。写对儿子离别时的失落,也写了作者对时间的见解。

在一篇名叫《时间》的散文中,十八岁的华飞和朋友去午夜狂欢。狂欢,聚集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小孩子们也曾有过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在他们的卧室上挂一个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时间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样,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会有测量时间的方法,二个大人和五个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条,他们都会轮流拍大头照,以此来纪念时间的流逝。

一杯热茶从热变冷是一段时间,一位老人从少年变老年是一段时间,一只钟转一圈也是一段时间。时间过的飞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时间吗?在生活中,一些人虚度光阴,到觉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时间的流逝,到那时候,却来不及了。时间不等人啊!

同时,当我读到另一句话时,也充满了对时间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也许说到了那些辛苦劳动父母的心中。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助,也只有真正的经历过,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时间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们会选择离开父母自己打拼,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渐渐得离自己远去。

《目送》阅读感悟篇3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目送》扉页上的一段话,看到这段话就不禁眼红鼻酸。

我本就是个感性但又不善于表达的人,在书中看到感人的文字,电影里看到生死离别的片段都会流泪,却偏偏应对最亲的人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

之前就看到过一句话:“人总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发脾气。”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外人总能抱以宽容的心和温和的微笑,但应对自己父母对自己的一点点不满足都会大发脾气。我们总在索取,尽管我们心里深爱他们,深知是自己要求过多,但那似乎也成了本能。在外工作的子女也总会以忙为由吝于陪伴自己的父母,即使只是一通电话。

《目送》阅读感悟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作者《目送》中的一个小片段,这个场景,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孩子告别母亲,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因为他懂得:这条路,只能在别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读到这儿,我蓦然想起,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了个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渐习惯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解决问题。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那样,而是一个人承受,一个人反击。而父亲,只是看着我,静静地看着我……

《目送》是作者“人生三书”之三,有21世纪的《背影》之称。从作者《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作者:温情的母亲,落寞的女儿,思考的文人、责任的世人。有着犀利文笔,被称为“华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笔”的她,在这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无尽的柔情。她在这部书中所告诉你的,是爱、亲情、生活、世界的本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以“目送”为题,因为这本书里藏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全书里没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有让人哽咽的滋味;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哀叹,有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和幽微的吟叹,不事喧哗,也无需喧哗,而你却能分明倾听到她的心声。正如作者所说,她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让我们开始阅读,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要记住,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阅读感悟篇5

对生命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作者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的感动,亦或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对于曾被余秋雨大师评价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优秀文化建设者的作者来说,在她的笔尖之下,无不散落着深情动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对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与虔诚。作者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来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浓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来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们的人生中会有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离别,骨肉分离,小到暂时一别,家门远行。正如《目送》中所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本书中作者在上有长辈下有子女的亲情关系交织中经历了诸多的目送。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为学生每天早晨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去上学,当我向他说:“爸爸,我去上学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两鬓早已花白的父亲灼热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参加夏令营时,母亲面对车子启动之时,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亲担忧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笔下不着痕迹的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着力的去描绘深情厚重的无私之情,只是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融入其中,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平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黯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依然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地传递批判的力量。

《目送》阅读感悟篇6

《目送》中的作者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样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

《目送》阅读感悟篇7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6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