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魅力,从而增强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如何写出优秀的复活的读后感100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复活的读后感1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1

在我没有读《复活》以前,我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很怪异,使人难以理解。读了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旨意。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从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复活》的简要内容是: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被控偷窃嫖客二十五百卢布的案子,陪审团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后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道德都“复活”了。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后来,当他在法庭上遇见了玛丝洛娃,他开始改变,并且从精神上开始升华。他开始懂得帮助穷苦的人民,开始为监狱里无辜的受害者奔走,为他们开脱罪责。多次帮助玛丝洛娃上诉,虽未成功,却从心底感动了玛丝洛娃,唤醒了她原本纯洁善良的心。

所以,我们不应该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就急于否定她的善良本质;我们也不应单纯的认为监狱里的犯人都是十恶不赦无法原谅的。也许,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在平常的待人处事中也要客观的看待这个人的过失:不应该只抓着他的错误、缺点不放手。要学会发觉别人的闪光点!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2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奸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淫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然而出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之手的作品绝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复活》花费了他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当时社会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复活》一书是借托两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一开始她是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开朗的少女,结果遇上上层社会的聂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抛弃,被赶出家门接着沦落为女,最后又受人诬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系列的打击,经历的种.种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和官主义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但是整个过程中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她关心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无辜的人们,并要求聂赫留朵夫去帮助他们早日离开监狱。并且在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之后也从心底里原谅了他。最后从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复活。这些也代表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书,千万不能忘了他的细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可以一掠而过的,不然你会损失很多。其中,当玛丝洛娃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当一个买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旁,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戈比时,她却脸红的低下头去。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她纯洁的天性。这处伏笔预示她的灵魂必将复活。我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之情。

再说说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的经历比玛丝洛娃更为复杂。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题深刻形象。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艰难途中,他游荡在各种官员之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官僚以权压人的荒诞行为和有钱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还走访玛丝洛娃的家乡,看到他从未看见过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讨的妇女……此时,他又唤起了少年时代的灵魂,坚定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决心将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件事在上流社会中引起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强烈争议。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不再追求无欲享受,从豪华的庄园搬出、将随身带的钱财分给穷人、将土地分出。在上流社会过惯了那种奢侈挥霍的生活,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这不只感动了玛丝洛娃也是感动了读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达对社会觉醒的呼吁。

经历了千万曲折,不论是玛丝洛娃最终的复活,还是聂赫留朵夫的努力执着,在我们看来他们最终都应该幸福地在一起,然而结局是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或许是玛丝洛娃不想阻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许是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忘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3

最近,我念完了俄十九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经典著作——《复活》。

“复生”,故明思喻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性命,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类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掌握。其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此我满怀兴趣爱好打开了这本书。书里叙述了一任皇室青年人——聂赫留朵夫,早前与一个女佣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感情。聂赫留朵夫在从军后遭受了精神上的环境污染,因此他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丑陋的个人行为,并让她堕落。在多年以后,两个人以罪犯和审判员的真实身份相逢于法院,作为审判员的聂赫留朵夫良知备受斥责。以便“忏悔”,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援助”。在因此奔忙的中途,聂赫留朵夫亲眼看到了俄罗斯农户的痛楚与皇室的被压迫。最终“援助”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聂赫留朵夫决策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候的他觉得精神上遭受了“复话”。读之后,我仍并不大了解,在一会儿思索后。才渐有一定的悟:精神是肉身的支撑,有的人虽仍活在世界上,却仅仅行尸之惧。受人痛斥。反过来之,有些人虽已去世几百年,殊不知即便过了上干万,他(她)的精神仍然长存于世,遭受大家的景仰。在堕落的人群中,也是有从新“洗除”自身的人。

该书的男主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无辜的少年,在经历了一段军事生涯后,堕落了一段时间,最终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反映出了那时候俄罗斯政冶的腐败问题。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4

“复活”,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上的复活,更是精神上的。那是精神的一种升华,经历过“复活”的人,就像是涅槃后的凤凰,散发着神圣、美丽的光辉。

《复活》出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把作者创作此书时的背景看了看。因为我觉得,名著,不是因为它的词藻是多么华丽,也不是因为它的语言是多么优美,而是因为作者把他的思想融入在了其中。而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当时的背景。

此书创作于托尔斯泰的晚年,19世纪黑暗的沙皇统治时期。晚年的托尔斯泰已经见过了太多悲惨的社会现象,他把这种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抨击化成了文字,表达了出来,而“复活”则是全书的主旨,作者通过精心描写主人公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在我看来,作者把“复活”作为全书的主旨,更是表达了晚年的他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作者正是通过描写二人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心中那份同情和美好愿望。玛斯洛娃曾经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对生活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16岁时和当时只是大学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识并相爱,不过当时的涅赫留多夫只是一个单纯,无邪的青年。但三年后,当他大学毕业升上军官后,就变成了一个迷恋酒色、不思进取的社会败类。当他再一次见到玛斯洛娃时,他诱奸了她,只留下了一点钱。玛斯洛娃得知自己怀孕后被迫离开了地主家里,弱小单纯的她处处被侮辱,不断的被抛弃,最后沦为妓女。至此,她已经变得身心麻木了。直到最后在一桩人命案中她被指认成凶手而被关在监狱中等待审问时,她又意外的遇上了涅赫留多夫。此时的涅赫留多夫已经改变了年轻时的信念,精神道德上已经堕落了。但当他听见玛斯洛娃在法庭上的呼喊时,他的良知突然被唤醒了。

行文至此,作者已经开始了对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而从这开始,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精髓所在。作者描写这段时花了很大的心思:通过描写涅赫留多夫内心微妙的变化,以及他对玛斯洛娃态度的转变来刻画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在此期间,作者也详细描写了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而她,则是被涅赫留多夫对她的忏悔所打动,冰冻了七年的心在这一瞬间融化了,封闭已久的记忆闸门也被冲开了。用涅赫留多夫的话来说,就是“她变了,她发生了对她灵魂来说很重要的变化。”至此,作者对两位主人公的“复活”过程已基本结束了。读到这,也不禁被作者那精密的构思所震撼,不过真正令我感叹的,是作者对社会的美好心愿和对人民的美好期望。作者在书中并未提及他对社会的那种期望,但从全书来看,那种期望又无处不在,因为作者已经把它融入到了每一次文字中,这,才是真正的不朽之作!

读完这本书后,仔细想想,这种类似的事在现在又何尝没有呢?眼下这种金钱社会下,良知、善良、单纯仿佛成了“向上爬”的累赘。无数的人为了所谓的权力金钱抛弃了这些,却不知道多么愚蠢!没有了这些,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空有一身皮囊的低级动物罢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因此推荐大家在空闲时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作者对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描写,因为这一段不仅仅是全书的精髓,也有助于提高大家对人物的描写,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顺便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描写悲惨命运的名著: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我看来,此书较《复活》而言更注重情节性,但也是一本世界名著,可读性也很强,在此强烈推荐一下,大家在闲暇之余不妨读一下此书。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5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够获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双双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其人性得以复归,这一切带有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的味道。他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联,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此刻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却逃之夭夭……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为什么此刻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

《复活》之因此能够感动人,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之其它作品,更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6

在寒假里,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黑暗。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复活的读后感100字篇7

托尔斯泰的这本小说,就语言风格而言,读起来简明易懂,让我感到简单。而小说要表达的好处,却不是那么简单,而是很严肃的,并且我认为是多重的。这本小说就应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托娃之间的故事展开的,带有主人公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条则围绕着男主人公对于这个社会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开,有着普世的好处,作者在此对全人类抛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借主人公只口,给了我们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当然,除了最重要的这两部分,我认为还有一些穿插于其中的一些关于人类的其他问题的思考(例如人的个性、信仰等问)

托尔斯泰为这部杰作起名叫《复活》,书中写到聂赫留朵夫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她的内心在变化,连我都不敢坚信,但是我觉得她就是在复活。“看到那里,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书名叫做”复活“。作者指的便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托娃两个人的复活,这是”精神“的复活。从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托娃,羞愧得回忆起自己做过的无耻的事情,包括发觉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么的卑鄙无耻,决定与之完全断绝关联;从他决定帮她上诉,到最后坚定信念要做”自己就应做的事情“来帮忙她,为她的内心一丝一毫的波动,变化而感到忧虑,到最后明确自己是真的又像当年那样爱着玛丝托娃。这整整三个月的时刻,他在一点点,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复活“的过程。

玛丝托娃的“复活“,也是前而易见的:一开始她痛恨聂赫留朵夫,认为他将她当成玩乐的工具后,又想把她当成救赎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内心里发生变化,她发现他的真诚,便开始愿意做任何一件让他满意的事情----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医院里认真工作;不再与男生有任何关联;在监狱里关心,帮忙狱友;在与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亚的路途中被感动,被影响;她原本的善良纯真又凸显出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感情,不愿意正因自己以前的妓女身份让聂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后拒绝与他结婚。她表现出的一切都说明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卖弄风情,自甘堕落的玛丝托娃。

在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托娃的案件上诉而奔走的过程中,他四处求人,见到了各色人物如数位将军,公爵,还有将军夫人,小姐,他们丑恶的嘴脸,不光明的勾当让他生理上感到恶心,心里上感到鄙视。书中好几处有这样的细节,描述到聂赫留朵夫一觉醒来,就立刻开始对自己昨日做过的事情和昨日的思想进行自我反思和鄙视,批评。他就是这样在这段时刻里不断地悔过,不断地审视自己,慢慢将心里的疑虑和困惑解开。

他在各大监狱里见到了太多的囚徒,监狱里阴暗残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这个世界的法制和道德问题。书中那些监狱外的官员,所谓的正义的人,说起监狱里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们就这号儿人嘛”,并且说起来还带着蔑视和嘲笑。好像他们自己本身是有多正义,多光明磊落。殊不知这些制定法律,将那一号儿人绳之以法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差别,只但是他们隐藏得好,在官衔的庇护下,在上头“指示”下,他们也一样干尽坏事,甚至更加地残忍。就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陪审团审理案件这一情节,就很讽刺。顺便说一句,这让我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书中情节和电影里一样,陪审人员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这个决定对被告意味着什么。还有庭长大人,由于急着去与情人约会,而想草草结束案件的审理,即使陪审团提交的结论有矛盾之处也想不了了之----这样的法庭,这样的裁决体制,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对人性的蔑视!

描述案件审理这一段还只是用间接的讽刺手法,让读者暗自感受到这样的荒谬。而本书的高潮和结尾部分,就是托尔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对这种畸形的社会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谓法制体系的抗议。这样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义的一部分人,怎样能够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正因社会上的各种腐败风气,很多人根本是无辜的,却进了监狱)而把这样一群人集中到一齐,关押起来,那样恶劣,残酷的环境恰恰会使这一群“罪人”变得更加堕落,离光明越来越远。因此作者在担忧,要知道这样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后,那个英国人到监狱里去传教,作者便让一本福音书解答了聂赫留朵夫的所有疑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无数次的宽恕人。正因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书中作者也多次写到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他讽刺而气愤地写道,人们利用了宗教。官员利用宗教驯服百姓,愚弄百姓。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能够看出托尔斯泰赞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赞扬宗教的圣洁思想,并且深信宗教思想里宣扬的真善美能够“拯救”全人类,让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样能够“复活”,但不幸的却是,自从宗教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着它的名号,为自己敛财;甚至是为自己消灭敌人,以上帝的名义进行各种圣战,实则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灵。

聂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复活过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此刻,我们的社会中还在不断地涌现只为自己享乐的行尸走肉,托尔斯泰忧虑的问题,到此刻也没能在全人类范围内解决。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还需要时刻慢慢吸收。

6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