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将时刻牢记并运用好本次培训的收获,关注核心素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版)》,让我对义教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思政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探索增值新评价,突破纸笔考试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我们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

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多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每一位老师都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窥究竟。虽然烈日炎炎,却抵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的似火热情。两天的深入学习,随着专家老师们的解读,逐渐揭开了新课标的神秘面纱。带着满满的收获,深感本次培训的理论之深,责任之重,目标之明。

新课标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这一课程性质的明确,让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我在有了一丝自豪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的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要让学生具有怎样的品质?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了越来越清晰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专家老师们对“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逐年段解读,让我们对核心素养有个更清晰地认识,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有了更明晰的目标。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两天的学习是个新的开始,是对新课程标准研究的开端。让我们心怀“铸魂育人”的初心,且学且思且行,用理论联系实际,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道德是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而法治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说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法律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知晓的,需要师长的告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孩童时代是思想最单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影响的时候。就好像一张白纸,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为师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在点滴小事当中为学生做好榜样。既要言教,更应身教。

所以,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也就是所说的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还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小活动加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是将一张张知识点发给学生后死记硬背,更不是一张答卷进行选择、填空、判断题的检测。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应当只是记忆,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要将课堂生动化,有趣的事情才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赞表扬的心理,进行课堂学习过后的小活动,加强学生学习过后对知识的强化。此外道德与法治不同于文化课程,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线,单纯的记忆没有多少价值,真正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之后关注学习的效益,以及学生的收获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规的文化课程教育方式,注重创新,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导者。做一名有长远目光,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的内心,用法呵护儿童的成长。

学习《小学道法新课标》收获如下: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三)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与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而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7月21日我参加了以“学之愈深知之亦明行之则远”为主题的胶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专题培训道德与法治专场的培训活动。

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既有专家的报告和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论坛,又有种子专家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分享,更有分组课例说课展示等,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学习新课标,解读新课标。

聆听了专家报告和热点问题论坛,让我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突破纸笔考试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通过种子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了解到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我们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

分组课例说课展示转变了我们的上课方式,案例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打开了我们教学的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比老师讲述接受能力更强,记忆更深刻。充分给足学生讨论、发表看法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参与等,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对于我来说,每次学习都像是充电一般,汲取新能量,冲向新征程。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我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河南省思政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5月28日我认真学习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河南省教育家书院承办的以“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为主题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系列线上新课程培训活动。

四场讲座分别从角度阐述新课程标准,李晓东老师主要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魏巍老师则基于实践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解读了新课标的亮点;牛学文老师从整体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自己授课时的范例,极具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剧爱玲老师从深度教学的角度切入,指导思政课教师走向核心素养。

通过四位专家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阐释,新版的课程标准带给我的深刻感受有两点:

一、就是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

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二、这门学科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

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