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个航天日,央视新闻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推出《天宫之镜》中国空间站独家直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宫之境观后感,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1)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教室的电视机旁,我和同学们一起激动地观看这次太空授课直播,看见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2)

我是一名小学生,对航天事业充满着好奇。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巡天归来时,我的内心不仅充满了喜悦,还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

我们要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的东风,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学习和宣传航天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

通过这次神六上天,激发了我们对祖国的爱,对党领导下的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有了崭新的了解,我们决心以航天工作者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动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好各项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向航天英雄们学习。

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应该用航天精神去征服学习上的一个又一个星球,一片又一片宇宙。自强不息的脚步永远向前,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所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去创造新的光荣。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3)

7月23日上午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让每个人都为之兴奋,也不禁回首过往,遥望中国的航天历程。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寰宇。从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更向其它国家宣布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累的航天精神。

10月15日,长征二号火箭不负众望,成功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作文飞船的国家。而这,更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对太空的探索不会一帆风顺,在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失败。7月2日,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但是,一次的失败不代表全盘皆输,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12月27日,长征五号发射终于取得成功。这是中国承重量最大的火箭,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有着卓越贡献,他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新高度,将探索更深的宇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一路披荆斩棒才走到了现在,从1970年至这50年间,我们正是靠着坚持这种精神才取得了进步。航天精神,助我们成长。

致敬,航天精神。致敬,中国航天人!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4)

可记得公元10月17日7时30分——这一神圣的时刻吗?景海鹏和陈冬乘坐 “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的时刻。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长征火箭呼啸而起,直冲云天,十三亿中国人充满期待的心也被带到了浩瀚的太空。

在举国欢庆“神十一”发射成功,人人谈论中国航天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敬仰,除了自豪之外,还应该再思考什么呢?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景海鹏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艰辛拼搏、奉献牺牲、勇攀科学高峰的“飞天精神”。

景海鹏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就不与别人比吃比穿,从羡慕什么虚无的名牌,而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用在提高自己的的思想品德上。从小学到高中,景海鹏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各科学习成绩都是均衡优秀,体育考核也是十分靠前。在他的中学班主任眼里,景海鹏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一直都特别稳重大方,很勤奋,很上进,有理想,有胆略,站得高,看得远。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既有坚韧、顽强、刚毅、稳重、执著的优良性格,又有包容、感恩、随和、低调、务实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值得我借鉴,在教育教学中自己更应该做到敬业待岗!

他正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一步一步地,从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进而层层选拔,又成为中国宇航员,在中华民族的航天史上,永远镌刻上了自己光辉的名字。 因此,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向当代的航天英雄景海鹏学习。

我们学习景海鹏,首先就要学习景海鹏胸怀祖国和人民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景海鹏充满深情的讲道:为了飞天,多少航天人扎根戈壁荒漠,胸怀凌云壮志,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为了飞天,多少航天员十年磨一剑,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摸索着,前行着;为了飞天,多少老专家悄悄拔下吊瓶,奔赴千里之外的实验基地;为了飞天,多少年轻人一次又一次推迟婚事;为了飞天,东风烈士陵园6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这些怎能不让我为之动容!也正因为景海鹏心系祖国和人民,他才能投入全部身心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我们学习景海鹏,其次要学习他艰苦锻炼,刻苦学习的自强不息和拼搏奋进精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必须经过近乎苛刻层层选拔淘汰。事实上,航天员的生活并不像外人看到的光鲜亮丽,而是十分枯燥、单调。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外,航天员更要掌握丰富的飞行和航天、力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科学知识,这涉及到52门学科,而且是要求航天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面熟练的领会掌握。而景海鹏仅仅是关于飞船操作的8本任务手册,就有六七厘米厚,他像同伴们一样,把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掌握的特别透彻。没有超人的刻苦学习,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我们学习景海鹏,第三要学习他不忘本色,淡泊名利的从容超脱和诚实自信的美好品质。根据当时的航天员考官杨利伟回忆,他当时负责给航天员面试,有一个环节是考察英语口语。当面试景海鹏的时候,景海鹏很坦率地对说,先面试的那名飞行员已经和他讲了要问的一些口语题目,我不能占便宜,请出新的题目。从这件事上,不但能看出景海鹏的诚信,更能看出景海鹏的自信。

我们学习景海鹏,第四要学习他作为航天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英勇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航天事业实际上充满的极大的风险,在人类征服太空的旅途中,许多勇士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征服太空是宇航员的神圣使命。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景海鹏面对风险极高的航天飞行事业,始终饱含激情与热爱。

时光荏苒,生命的旅程在于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以这种航天精神为榜样,勇敢地执着地去追求人生的理想,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5)

说起太空,人们大概想到的都是“火箭”“宇航员”“星空”……一类的词语,却不知道载人航天背后的精神。

载人航天工程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被国家十分重视的方法,这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科技方面的优越性等。所以这更要求人们在这个巨大的火箭背后的严谨程度,大到火箭外形的改造,小到飞船上的一个细小零件,如果达不到标准,哪怕是0.1微米,就会功亏于溃。

在《太空一日》文章中,杨利伟听到火箭外部传来的敲击声,沉闷而又富有规律。在后面,有关科技人员一直反复的让杨利伟听不同的声音。千万多种不同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他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一丝不苟地寻找着那个独特的声音。直至现在,有关部门还未能探究出这个声音出现在哪。

我们都知道飞船在上升过程中会有许多突发状况。如果有前人告知还好,最起码有了心理准备。而杨利伟呢?是首次上载人航天的宇航员,别说有人告知了,后面的人都等着他告知呢。所以他面临的危险和恐惧比别人都要多的多,当船舱内出现“本未倒置”的情况时,后来的地板和天花板还都被改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感觉,这一处小细节也无不体现出了科学家们的体贴以及替他人着想。

从《太空一日》中读出航天精神:一丝不苟,严谨、体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面,像宇航员以及科学家们学习吧!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6)

《天宫课堂》的开播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到奥秘宇宙,也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问,满足了我们幼小的好奇,而这正是我无法溢于言表的收获。

你知道为什么乒乓球在太空中不会浮起来吗?太空中的水为什么会成小水珠?在太空中为什么不能正常转身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观看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乒乓球在太空中浮力消失,所以才不会浮起来;微重力下水表面张力大神威形成了个水膜,且如果再往水球里注入一个小水泡,透过水球观察会形成一正一反的两个像,而这种现象在地球上不会出现;失重状态下飘浮在空中的航天员没有了摩擦力的帮助,转动身体自然就变得很困难。

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太空站,一天竟能看见16次日出,日出这么美的风景,在地球上却只能看见一次。这是因为太空站每九十分钟就会绕地球一圈,这个速度真是不敢想象。

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是成功开始的表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满足现状,于是开始探寻宇宙,对宇宙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可那就是全部吗?不,我们的探索绝不会停止,追求科学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就此止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索,而前提是我们要有一颗好奇的心。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追随好奇心而探索的人终会成功;而那些只产生好奇心,却从不进行探索,却从不付诸行动的人,只会停留原地。好奇心是每个人必有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会发现许多东西。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7)

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航天事业正阔步迈向太空。在特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带动下,让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走进航天时代。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10月24日18是05分!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在此之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9月15日22是04分09秒,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直到1月3日,我们祖国的“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在“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成功完成了互拍。在它们的辛勤工作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是谁?让这些“生物”等上太空?是谁?创造了这一串串神奇的数字?是谁,成就了这一飞天梦想?没错!是那些日夜不停工作的航天工作人员!

南仁东,他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到祖国。在别人规划退休生活时,他或许正在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蓝图。这个决定他一坚持就是22年!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艰苦创新的精神源于他爱“天眼”爱得痴迷。

“天眼”?他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贡献着自己的价值。如同航天工作人员!1970年至,整整49年的时间!在这49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他们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他们为了确保每位宇航员登上太空的安全!每次火箭登上太空时,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脸上还露着那灿烂的笑容,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日夜不停、整宿工作才得出那今天那辉煌的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标志着我国技术的进步。是他们的努力,是他们的创新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你问我,在浩瀚的宇宙中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是哪一颗?我会说,是南仁东星。如果你问我,在中国,为我们无私奉献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航天工作人员!他们一生仁爱无私,为人低调,默默地为国家付出,默默地为航天技术奉献。如果你问我,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是宇宙!是那些能吃苦、能战斗、敢于挑战的航天工作人员让我们认识到那浩瀚而又美丽的宇宙!

宇宙那一颗颗星星,我相信是为那一逝去的宇航员、航天工作人员而塑造而成的!他们也有家,可他们仍日夜不停地工作,他们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铸于强国梦想之中,他们无私奉献,他们只要一思尚存,便此不懈。

在这艰苦而又漫长的工程中,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怀揣着梦想的心,坚持努力、无私奉献!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每一个人的榜样!他们犹如捆绑式火箭,汇成托举神舟飞天工程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传承航天精神,传承能吃苦耐劳、敢于奋斗、敢于挑战、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站在他们厚实的肩膀上,勇敢地去遥望那浩瀚的星空。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8)

周五班会课上,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神舟十号在遥远的外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内三名宇航员为我们做的“太空授课”……

授课中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了几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太空中专用的质量测量仪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制造的。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在质量测量仪中,设置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另外再设置一个能够测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根据这个定律,宇航员可以在失重情况下测出物体的重量。

然后,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用线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之后王亚平老师又做了陀螺试验,告诉我们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最精彩的`要说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再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随后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变成了大水球,而且没有破裂。当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实验,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知识,也告诉我们外太空还有太多奥秘没有被人类所攻克,这次太空授课,也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处,而且也了解到了有关太空的一些知识,见识到了这些神秘的知识,加强了我们对无尽的太空的兴趣。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9)

在美联社看来,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就是“一场战斗”,这一任务堪比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空间对接。报道说,太空授课标志着中国迄今最大胆的一步,“中国的宇航员一直在大的场合高调出现在公众之前,但几乎没有跟普通中国人发生真正的接触。”

“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16次。”英国广播公司20日向读者突出强调了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美联社报道说,在天宫一号(微博)51分钟的讲课中,王亚平展示了失重原理,回答了聚集在北京一个礼堂的330名学生实时提出的问题。她的同事聂海胜和张晓光回答了有关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锻炼的问题。其间出现好玩儿的一刻,聂海胜做出中国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神秘的双腿交叉打坐姿势。王亚平说,“在太空,我们都是功夫大师”。后来的一个展示仿佛魔术表演,王亚平将水滴注入一个越来越大的悬浮水球,引来学生们“哇”的惊叹和鼓掌。航天员们还旋转陀螺,摇动一个系绳的球,演示失重如何影响物体运动。报道称,在这堂精心排演的讲课中,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从头至尾微笑着。这堂讲课更像是儿童电视科普节目,而不是不久前加拿大航天员哈德菲尔德从国际空间站传回的视频。

日本时事通信社用“不可思议”评论中国的太空授课。德国新闻电视台20日则为“6000万中国学生上太空课”感到惊讶。报道说,这可能是新的世界纪录。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称,法国的老师有时候也会说“学生们在月亮里”(俚语,暗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可如今中国的老师却千真万确在天上。评论认为,太空授课相当成功,这有助于中国证明其有和美国、俄罗斯在征服宇宙空间的竞赛中一较短长的实力。《印度斯坦时报》20日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弗利泽的话说,中国的太空计划能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尚不明确,但已经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国际声望,刺激了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军方掌握了火箭和远程制导技术,也让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国,抛弃了“制造鞋子和手包的国家形象”。

天宫之境观后感400字(篇10)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已经圆满落幕。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细细回味这堂生动的太空授课带来的乐趣时,或许很少人会想到,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这堂课。

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学习乐趣时,一些山大沟深的山区,还有不少孩子需要翻越几座山才能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而因师资和教室匮乏,在不少地区甚至还存在一些二、三、四年级同班一起上课的复式班,二年级上完课复习,老师再给三年级上课,之后是四年级……

对他们来说,一本崭新的作业本、书本都已经算得上奢侈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那样,坐在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兴致勃勃的看着精彩的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也让能问出“iPad可以吃吗”问题的他们,成为被“最高讲台”抛弃的那一批人。所有这一切,无容置疑,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的中国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彻底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抛弃,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一代。因为抛弃他们,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