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安迪杜弗伦被当做替罪羔羊,自陷囹圄的囚狱,最终用一把需600年才能凿通的小锤子在二十二年内完成并越狱成功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1)

《肖申克的救赎》给予了我两种力量——自由与希望。

或许真如瑞德所说的“我没有那个本事”一样,他们习惯了肖申克,所以即使走出肖申克,命运的归宿也是垂亡。譬如老布,那个事一个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换来的绝望,一切服从制度不敢再想的人。恰如温水煮青蛙,已失去了纵身一跃的勇气,习惯的尘埃已落定,就失去了对外面时间的追求与憧憬。

安迪的到来可以说是对肖申克所有人的一种救赎。他说“Life has two choice,be busy living ,or busy dying.”;李伟,断臂的钢琴家,也曾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告诉我们这生命的箴言。他们是真正德创造者,是克茨维克茨所说的“英雄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的人,是面对厄运,也要扼住生命的咽喉,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的人,是经历风沙严酷,黑暗腐朽依然向往希望的人。

《肖申克》中最经典的一句话“Hope is a good thing ,may be the best of the thing,and no good ever dies.”如果不是希望在安迪的灵魂深处扎根,他的命运就永远是囚禁在肮脏的肖申克,被践踏的尊严,以及一望无际的绝望。希望使他重生。

希望至上。

还记得安迪越狱时的场景吗?他再狭窄幽暗的隧道里爬行,在臭气熏天地下水管道里蠕动了几个排球场那么远的距离。当他重见光明,他脱掉衣服,在泥水里淌漾,暴风雨肆意掠夺他身体的每一处细胞,每一寸纯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有相似的桥段,派站在船上,在闪电与暴风的交织中,呐喊着世俗的不公,呐喊着宗教的信仰,呐喊着自由。他们如出一辙地获得了上帝的洗礼。自由,让他们不再迷失,自由才会那么兴奋吧。冰心与我们谈人生,培根与我们谈生命,我只想对自己倾述自由。我热爱着自由。这个世界或许会有很多的不公,但自由是等价的,任何人都没有剥夺自由的权利。我想《肖申克》在公道与理性的背后,不仅是对命运多桀的的挣扎,更是对自由的诠释。巴金老先生说“我无时不向往着自己是一只自由的鸟。”深沉的这位老人即使是在最后一刻也在想着唤醒自由!

谈回希望,希望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是瓦尔登湖畔的旋旑风光,是拨开浓密乌云里的灿烂阳光,是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希望是好事,也许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流逝。巴克斯顿石头下的那封诚挚的信曾感动了多少人。

每当撕下旧的一页,开始一段新的时光,总有一幢巍峨的大厦在心中悄然构建。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去那个被墨西哥人称为“没有回忆的海洋”,去寻找我的自由与希望。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2)

所谓体制化,诚如书中所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肖申克监狱便是这样一种体制。于是囚徒可被划分为两类——被体制化的人与不被体制化的人。成为前者轻而易举,而做后者又谈何容易?

在我看来,斯蒂芬·金所极力想表达的主题应当是自由,体制化下的自由。“心若是牢笼,则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部,而在于内心。”肖申克监狱里的大多数,包括狱警在内,都是不自由的。而安迪,“一只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的鸟儿”,心向自由,从未放弃过希望,用十九年挖隧道,最终成功越狱。

若故事仅仅只此,那这本书似乎难以成为经典,不过是一碗包装过的鸡汤:“坚持换来成功”。而安迪也不过是个经历了不幸后又再度被命运垂青的幸运儿,或者说是个幸运的强者。

诚如书中所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真正让我有所触动的是以下几个细节: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感动了所有囚徒;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安迪坚持写信,为监狱图书馆谋得资金添置书本。自由,以及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彰显。安迪在保有内心的自由时,仍不忘将自由的甘霖洒向众人。纵使他确实曾经谋杀妻子,纵使他帮助狱警们减税,安迪使得自由成为广义的众人的自由,那他便已是黑暗中的一道微光了。

然而圣者,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布鲁克斯得到了身体的自由,却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上厕所都忍不住要向经理报告。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布鲁克斯一样离开。很奇怪吧,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那么,为何安迪只能是孤独的少数人呢?我想,应当是因为“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人自由。”而希望,在肖申克监狱里,就像是阳光下的那罐啤酒、高墙下阴影之外的阳光,是奢侈的,大多数人怯而不得的。在瑞德们的眼中,希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此他们可以麻木地苟且生存,不由得想到《呐喊》中那“一屋子沉睡的人”。而在安迪的眼中,希望是美好的,许是人间至善,同时他也相信着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而信念的坚定不动摇又是何等困难呢?更何况是在难以汲取希望的黑暗之下!由此不由得自省生命的状态,生命归根到底是一种选择。

我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希望的启明星在天空闪烁,自由的晨曦就照耀着人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3)

今天读完了原版《肖申克的救赎》,用时7天。《肖申克的救赎》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之一,我看过不少于3遍。与原著对比,电影改编的确实非常成功,既保留了主要情节与重要的箴言,而且还作出了合理的外推与想象,使电影获得了比书中描述更震撼的效果。

书中狱长换了多届,而电影则改为只有一个,这是最显然的改动。电影中那段安迪在监狱播放音乐是书中没有的、关于圣经的情节也没有,所以安迪的榔头并不是藏在圣经里的。电影中还加了安迪反攻狱长的一系列桥段等等。

先看电影并对主要情节熟悉后再看原著,好处是看原著的时候难度降低,看得很快,可以猜测出的生词也更多。以前我词汇量低的时候,先看一遍电影再去看原著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哈利波特》中的三部、《魔戒》三部曲等就是这样读完的。但坏处则看起来没那么有兴趣、不够刺激。

为了平衡趣味性与难度,需要对不同书籍采取不同策略。对于生词量不多、情节不太曲折的原著,先读一遍原著,再去看一遍来回顾情节比较好;对于生词量大,情节复杂的,则最好是先看一遍同名电影(如果有的话),再去读原著为佳。但像《权利的游戏》这种难度如此大的恐怕得先看电影。

高晓松曾说过:“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小说将爱与自由,两个不同意义的词交织在了一起,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心怀希望,他会去自我救赎。而自由就是爱与希望的实现。

作者笔下的肖申克,是一个充满龌龊和肮脏的世界。这个监狱有着他隔绝人世的独立的生活,但是,这份独立,也恰恰成为了当时美国政治的一个缩影。一个未曾犯罪的安迪被抓进去成为犯人,而那些狱警,监狱长却做着偷税漏税等等一系列的不法行为。善与恶的界限也由此变得模糊模糊。

同样,这还是一个被严重束缚的,会令人失去自我地方。监狱长说过,“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当我们看到,那些出了狱,但却无法适应社会的人们最终自杀在自己家中时,那只被放生,但最终却饿死在监狱角落的鸽子时,我们都会明白,那份自我和独立的意识,是多么的重要。

在决境中不轻易被打倒,在过错中不轻易迷失,自我勉励,自我救赎。心怀梦想,方能召唤希望。

小感想:监狱中的人是无罪的,与其说是一种调侃和讽刺,不如说是人类充满期望和善的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长久的,监狱里的人大多都被变得体制化了。

就如瑞德说的那样:刚进监狱的时候你会仇视它,之后你习惯了它,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能没有它,已经离不开它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4)

在一片黑暗中,隐约远方透出了微光,指引我走向正确的道路。是它,带我寻找希望的尾巴,向有光的地方走去。这本书的作者利用狱中的黑暗面及囚犯对于新生的渴望,来衬托正面的主题,它更带给我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它就是《四季奇谭》中的《肖申克的救赎》。

这本书是由我最喜欢的恐怖大师──史蒂芬.金所写,他的小说几乎本本大卖,而我觉得惊悚小说就像经历了生与死,那条现实与虚幻的线不见了,我的心灵全心投入刺激的情节,或许有时会吓出一身冷汗,但它让我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心中的烦恼也随着冷汗倾泻而出,而从死而重获新生的感觉更让我了解生命的意义。然而《四季奇谭》中的这篇,完全摆脱了作者以往的创作风格(恐怖故事),整个故事的主题环绕在“希望”两个字,没有了鲜血,没有了怪物,没有了超能力,但前所未有的感动与震撼充满了我的胸臆,我因此深深着迷着。

主角安迪因被诬赖而入狱,但无辜的他,怎肯让自己的一生窝在这狭小的世界?他争取了许多机会,但屡次失败的他,选择了“逃狱”。他决定用小石锤,把墙壁挖出一个大洞。想象有多少个夜晚,他思索着墙里的管线,忧虑着计划会不会被拆穿?恐惧着万一最后一切落空;但,他忍了下来,就为了渴望自由。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局的话,既然它无处可退,那就抱持希望放手一搏吧!主角在监狱中强烈的求生意志及坚定,只因为有了“希望”──追求梦想的重要元素,因为我们相信还有一线生机,就会更认真地去达成我们的目标,乐观、坚定的态度会促使我们奋力一搏,在困境中看到光明、生机。而我们一生下来便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的束缚与禁锢;不像主角安迪的情况,但他却能把握机会,怀抱希望,赢得人生赌局的胜利,是不是值得我们深刻省思?

我以前曾经投稿过很多次,但彷佛是命运的操控,都没有成功。一次次的挫折,使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文笔,甚至不敢肯定自己的能力;连想写文章的动机都没有。打击、挫折,催毁我的信心,那段时间我不想动笔,直到一次悠闲的午后,无意浏览《四季奇谭》中的《肖申克的救赎》,我才发现书中的主角比我遭遇到更大的困苦,逃亡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渺茫,但他下定决心、怀抱希望,掌握每一次机会,把不可能的事办到了。回想主角的辛苦,我心中突然有一种激动,我的困苦与主角相比简直差太多。为什么我反而选择逃避?希望是成功的第一步,抱持着希望,所有事将成为可能。这就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给我了重要的启发。此后,在不断地磨练下,我看到了作品被选上,也看到了曙光,果然付出是有回报的。

抱持着希望,把握每次机会坚持到底,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四季奇谭》中的《肖申克的救赎》──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让我明白这个道理,在困境中我已找到光的尾巴;心中的希望,让我使劲地冲向出口,去享受最后光与热!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5)

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从此他开始了在肖恩克监狱漫长的服役。影片就此开始。在肖申克监狱服刑的犯人,大多被判的是无期徒刑。长达几十年的监狱生活,早已磨灭了囚犯们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望。他们习惯了每次上厕所前向监守打报告,习惯了每天繁重的劳动,习惯了失去自由与希望。

影片中有一位管理图书的人——老布,他在监狱里一直待到垂暮之年。最后当他终于获得了假释的机会,他却自杀了。针对这件事,安迪的朋友瑞德对肖有一段经典的解释: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这个就叫做体制化。

体制化,说白了,就是你对周身环境的习惯性。它是一座监狱,囚禁的是你的心。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犯过法,没有蹲过监狱,而我们真的就是自由的吗?

当初,我们为了高考,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将来有一天你会过上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总有做不完的试卷和背不完的重点的生活,你会不会觉得那根本无法忍受?而当这种日子真正降临的时候,你抓狂过、沮丧过、最后你习惯了它,甚至在升入大学后开始怀念它。高考其实就是我们的肖申克监狱。我们放弃了唱歌跳舞,放弃了小说游戏,放弃了我们的自由。我们背着王朝兴衰、算着立体几何,我至今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我们的救赎。犯罪的不是我们,是中国死气沉沉的教育制度,但是坐牢的却是我们。

后来我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监狱,重获自由。再也没有高墙限制你的自由,再也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试题的百般折磨。恭喜你,你出狱了,可是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一直以为那个为了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熬夜的是你,那个坐在一堆参考书中分析英语语法的是你,那个课间挤在一堆学生中问问题的是你,但是当那些日子成为过去,当那样的你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时候,你迷失了你自己。曾把自己定位于囚徒的你,刑满释放后,你又是谁呢?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囚徒,或者说你不仅仅是一个囚徒,只是长久的习惯让你忘了。

之后,我们毕业了,开始忙于工作恋爱,忙于买车买房。你终于有钱买了单反,但是却没有为了旅行辞掉工作的勇气;你终于可以不用再攒钱给爸爸妈妈买礼物,但是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你终于可以买得起那些奢侈品牌,但是却在也没有了当初蹑手蹑脚进店时的那份惊奇与欣喜。你习惯了每天早起去上班,习惯了高跟鞋与西装,习惯了还房贷和逛商场,习惯了对着电脑屏幕打哈欠,习惯了忘记曾有过的梦想。你再一次把自己丢进了另一个肖申克,让习惯垒砌成高高的围墙。你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些你“应该”做的事,却从来没有问过你的心,它想做什么。

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