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
我们还要懂得维护和平,发扬和平精神。祖国的未来需要靠我们来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让我们从小做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篇1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
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从而获悉与自己失散了18年的女儿王芳的消息。王成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正在医院养伤时听说部队要打大仗,伤未痊愈便跑回连队请战。战斗打响了,为了坚守无名高地,部队伤亡惨重,增援部队一时又无法赶到,没过多长时间,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个人。王成一人坚守阵地,消灭了无数进攻的敌人,为了消灭更多的敌人,他对着报话机向首长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最后,在弹药用尽,敌人再次进攻时,王成抱着爆破筒跳进敌阵,壮烈牺牲。 王芳知道后,十分悲痛。后来在一次演出中,王芳为了掩护一名炊事员,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治疗。不久,王芳返回朝鲜,知道了王文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王文清鼓励王芳要做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王成叔叔负伤请战,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放过一丝机会。好一个"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为了任务,为了使命,更是为了和平。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王芳也是好样的,她为了他人而身负重伤,回国内治疗痊愈后仍然不忘。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胜利。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无畏的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王成和王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部电影中不仅体现了这一种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骨肉亲情的感人。
今后我们一定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我们还要懂得维护和平,发扬和平精神。祖国的未来需要靠我们来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做跨世纪的接班人!
英雄儿女观后感500字(二)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和王芳很勇敢,很有胆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成为了守卫阵地披着一身战火,威武昂然的与美国鬼子英勇顽强的战斗,他最后拼死一搏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王成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祖国而战,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他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战士们更加勇敢的战斗。像他这样忘我勇敢、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烈士,为祖国辉煌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的:"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王成用自己坚实的胸脯保卫着共和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维护着民族尊严。
王成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做出的这一惊人举动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心里不尽的为他自豪和落泪。我想,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儿女的献身,才有了我们新中国的和平安宁;正因为有了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有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才会有今天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在航天事业中勇于献身科学的杨利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任长霞……我们应让社会提倡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戴着象征烈士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缅怀英雄,回报祖国!
英雄儿女观后感500字(三)
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英雄儿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时志愿军王成叔叔的英雄事迹。
在朝鲜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拖住敌人,坚守无名高地,一次次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连队的伤亡十分惨重,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成。他一面用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战情,一面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团团围住。王成毫不畏惧,他用步话机向我军指挥所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即拉响了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我军大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中朝人民的安宁与和平,他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王成叔叔倒下了,千百个像王成叔叔那样的英雄站起来,冲上去。王成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杰出代表。《英雄儿女》这部影片热情地赞颂了以王成叔叔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篇2
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10月21日-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黄金时段播出,每天两集连播。
此片共六集,分别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每集52分钟。按照战争的历史进程,重点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保家卫国运动的壮丽图景,凸显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
第二集
《极限战争》主要内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118师,打响了的第一仗,这一天也因此被确定为战争纪念日。赴朝参战的英雄儿女以弱战强。松骨峰战斗,被称为“朝鲜战场上一次壮烈的战斗”。经过五次战役,志愿军把战线由鸭绿江推回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说起,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的人都会想起《上甘岭》,想起“英雄儿女”,想起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等。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是怎样一种精神和气概?
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范例的志愿军将士和为这
场战争胜利作出牺牲、贡献的人们。
“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无疑是时代英模的响亮符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的烈士们永垂史册。
众所周知,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极端不对称的战争。美国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军”,动用了当时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美国还动用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战争。面对强敌,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
用身体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长津湖畔,一整连官兵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的长子毛岸英第一批入朝参战,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是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战争给了我们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的启示,锻造出了伟大的精神。
强调说:“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当年,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考验和挑战十分严峻。1950年,美国钢产量878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中国粗钢产量只有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但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气概,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毅然、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凯歌,更锻造出伟大的精神。我认为,精神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篇3
一、引言
客家籍作家项小米的小说《英雄无语》,向我们描述了苏维埃革命时期闽西连城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英雄无语》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了不同于“爷爷”“奶奶”却又有着他们精髓的桐哥桐嫂等人物形象。小说中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爷爷,是以真实人物作者祖父母项与年夫妇的革命英雄事迹及情感命运为原型,小说中人物的“爷爷”“奶奶”之间,文学人物形象和真实人物之间的界限已显得模糊,虚虚实实实在是道不清说不明。爷爷,一个在神秘和沉默中走过一生的踽踽独行的旅人;桐哥,一个为革命抛家弃子,力挽狂澜的革命英雄;爷爷与桐哥,小说与电影,真实人物于原型塑造。小说题记这样写道:“紫色是神奇的,它包含两种截然对立的颜色”那就是红色和黑色。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少了类型化的“高大全”,多了可感可知可触的真实感,爷爷对革命的无私奉献与对家人漠不关心及对女性情感的“粗暴”忽视,红色与黑色双重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特意凸显了他英雄色彩部分,淡化了他对妻子、对女儿的漠视,并将这种漠视巧妙转化为为革命作出的个人牺牲。从小说到电影,爷爷与桐哥、红色与黑色、革命与家庭,双重道德标准,双重人物性格,成就鲜活的客家英雄。然而黑色才是真正成就爷爷有别于其他英雄人物而熠熠生辉的最关键的性格色彩,作为红色的英雄形象,研究论述者诸多,故不在此赘述。
二、黑色――诸多家庭身份缺席的颜色表征
如果说《英雄无语》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是对“爷爷”从事地下工作,作为中共“特科”无法言说的崇敬与怀念。那么这样的英雄“无语”也包含着对“奶奶”等待的践踏;对儿女的情感忽视;对父母未尽孝道等家庭身份多重缺失的委婉表达。
(一)丈夫身份的缺席
作者把《英雄无语》献给最挚爱的祖母,英雄的帽子却高高戴在“爷爷”头上,在“爷爷”概念中,女人就是女人,女人从来就是无足轻重的,不需要对她们照顾、体贴和关心,也可以无视她们的等待,正是出于这种观念,“爷爷”对“奶奶”展现了他黑色性格的一面。如果说“爷爷”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抛下毫无姿色的童养媳“奶奶”是对包办婚姻不满的话,那么又毫无愧疚抛弃自己找的细白的“二奶奶”又做何解释呢?如果说远离家乡的“爷爷”在上海娶了“二奶奶”也还可以理解为寂寞难耐或真情实感的话,那么叫“奶奶”到上海来伺候自己和“二奶奶”甚至让“奶奶”忍受他和“二奶奶”的情景,就不仅仅是丈夫身份的缺失了,甚至是在道义上都令人难以接受。爷爷对女性个体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远不止于此,在奶奶失去女儿“每”在老家苟延残喘的时候,在“二奶奶”与儿子艰难度日,流落他乡时,处在革命乐土的他在向组织汇报婚史时,只承认老家有一段长辈包办的婚姻,“二奶奶”甚至连提都不曾提起,一个与自己共同生活过,还育有一子的配偶就这样从“爷爷”的历史中凭空消失了。“爷爷”在红区又娶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三奶奶”,他甚至不会想想还有两个曾经自己的女人在何方?晚年在“三奶奶”未育子女的情况下,他不顾及“三奶奶”感受返回那个大家庭中,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幸福,让“三奶奶”又一次尝尽“爷爷”对女人的随性。对于奶奶们,爷爷作为丈夫的身份都是缺席的,这些女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仅是各个时段所需品之一,作者在叙述爷爷对女人的态度时显然是持有批判态度的,她为爷爷的女人们鸣不平。
“爷爷”作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中央苏区极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候,漠视、践踏女人,在革命与妇女解放面前呈现出革命与不革命的双面性,可见妇女解放道路的曲折,尤其是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客家地区。
而电影对桐哥在这点上的批评温和得多,仅仅是一个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无法顾全家人、呵护妻子的无奈之举。甚至直接对人物进行了精简,没有了“二、三奶奶”,有的只是为掩护身份、互通情报而交往密切的林美丽。或许在道义上来说,面对英雄的爷爷,在婚姻上的滥情不便于在影片中展现,但是无论是作为爷爷性格中的鄙陋部分,还是桐哥为了革命抛妻弃女,都离不开道义上的丈夫身份的缺失。
(二)父亲身份的缺失
从小说到电影,最令人揪心且难忘的是如流星划破夜空般悠然逝去的小精灵――“每”,“每”是爷爷子辈的形象代表,如果说爷爷对女人们的忽视是天生的话,对儿女应该是慈爱的,然而对于父爱,作者再次给予了爷爷彻底的批判,小说中只在人世间存活于八个年头“每”再次承担了父亲身份缺失的对象。“爷爷”冷漠粗暴形象还在于将五岁的儿子像弄一只小鸡一样扣进鸡笼,让他遭受滂沱大雨击打之苦展露无遗。兴许是出于人间基本的道义,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构筑了新型父亲角色,影片中融入了温情,显示了普天之下最真挚的父爱,忙于革命工作的桐哥甚少关注细妹,但女儿娇滴滴的一声阿爸,桐哥顺势举起每时脸上绽放的笑容,都将父女之间的情感彰显得淋漓尽致,尽管细妹没有时时生活在父亲的呵护之下,但红绒圈里蕴藏的却是满满的父爱。
桐哥在手刃叛徒白鑫后匆忙返回,在小巷口看见细妹痴痴的神情望着小贩车上的红绒圈, 他怔了怔犹豫了一下, 但并没有买原因很简单, 在当时桐哥是处于非常紧要关头, 他无暇顾及女儿的感受。然而他那一刻稍稍的“犹豫”, 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却展现得清晰无比。电影在这点上的勾勒让诸多的受众心底掠过一丝的温暖。或许是觉得对女儿的愧疚,或许是觉得未来不一定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在他即将潜伏到内部的前夜,他攥着买来的红绒圈放到了细妹的床头。影片结尾时桐哥布满皱纹的手紧紧地攥着那对红绒圈,攥着女儿生前最爱的礼物,攥着对女儿的愧疚……泪水爬过脸上的沧桑岁月、湿透了被褥,桐哥一生付出了很多, 但他为小女儿所做的仅仅是这对小小的红绒圈,这正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儿女至亲演绎的一段特殊人物的普通人间真情。
而小说中的“每”,爷爷自始至终都没有付出过父爱,他对女人的淡漠完全沿袭到了女儿身上,第一次见到没有拥抱、亲昵,只有“爷爷薄薄的嘴角神经质地牵动了两下,算是打过了招呼”,在奶奶督促下“每”什么也没有叫,第一次的照面和后来的相处,“每”对于爷爷而言仅仅是名义上的女儿,未承担过真正的责任,无论是在上海那个中药铺中、还是在让“每”丢去性命的狱中,抑或是在无米下锅的老家,爷爷都未曾关心过她们的处境。只有在多年后,爷爷对着奶奶歇斯底里问“每”是怎么死的,那一刻“每”才在爷爷心里真正存活过。
从小说到电影,从“每”到影片中的细妹,改编者让父亲角色的缺席迅速补充上位,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却忽视了小说爷爷形象中原本黑色精神特质中最应遭受批评与谴责的部分,或许对这个功勋卓著的客家英雄来说这一抹黑色并未碍其四射的光芒,然而这种身份的缺失与电影迅速补充正是读者与观众最为关切的地方。
(三)儿子身份的缺失
如果说对于女人及女人生下的细鬼,客家男人天生的不在乎的话,那对于父母亲及长辈的态度,作为崇尚仁孝,特别看重祖先魂灵庇佑的客家子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但事实并不如此,爷爷是养子,对于养育他长大的父母他未尽到一份该尽的责任。爷爷作为过继子,尴尬的身份促使了他儿子身份缺失,而继父母自己小孩的出生更把爷爷与继父母的关系逼到了亲情的边缘,打骂、离家出走让爷爷对这份故土的眷恋消磨殆尽。而奶奶在这里充当了爷爷作为儿子身份的缺失、不作为的缓和与补充,为二老养老送终,保全了爷爷的颜面,却仍无法逃避缺席的身份状态。客家民系对祖先的依恋与敬畏,寄托在对骸骨的迁葬上,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迁徙过程中,为了不至于使祖先和亲人的骸骨遗落他乡,会在迁徙的过程中,将先祖、已故亲人的骨骸带在身旁,一起迁到新居住的地方再行安葬。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客家人独特的丧葬仪式――二次葬。然而爷爷对他祖上的骸骨是否安葬毫不关心在意,尽管爷爷晚年一直生活在这片故土中,也有很多人都向他提及应安葬祖先骸骨,且他也不缺这点钱,可他没有丝毫行动。对于爷爷的“反骨”后人也是无法猜测,但让祖先骸骨暴露在野外,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任凭动物侵袭招致了同乡的道义上的谴责,直至孙辈的作者回乡安葬骨骸时,为她带路的近亲仍然认为是爷爷的过失。对此作者没有恶批,但描述的言语中也明显表达出不快,不能说这是爷爷多大的过错,但至少在族人心中这应该是爷爷性格色彩中不算光鲜亮丽的一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爷爷暗淡的形象在对待子女、女人及家庭老人长辈中展现无遗,对家人的寡情,对女性情感的践踏让英雄爷爷的形象失去了“高大全”,却平添了性本真的一面,作者在后面也不再纠结于爷爷的不完美,一反前面批驳爷爷的姿态,透过申建的口表现出理解宽容的一面,兴许正如小说中写的一样:爷爷是一个把生命系在头发丝上的人,他随时可能会死……他的神经极度坚硬,同时极度紧张,女人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女人还可能是一种掩护,这是最原始、最低级但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同这种方式比较,爷爷的回报的确过于粗糙、实用,甚至无情……但如果爷爷不是这样粗糙、果决和无情,如果他像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那样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他就可能什么事业都干不成,更不要说干了那么多杀头掉脑袋的事了……爷爷本是劳苦大众,没有太多文化,客家乡土社会的不良传统烙印深植灵魂深处,缺乏平等、民主意识,处事简单、实用,正因如此诸多的爷爷才能抛却一切,彻底革命,因而成就了那段辉煌的革命历史年代。
从小说到电影,淡化爷爷黑色形象明显,甚至成功上升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法忠孝两全的境地,再也无法让人去批判其精神领地中缺失的部分,成功实现了红色影视剧革命教育目的同时,却失去了爷爷丰满人物形象的暗淡部分。尽管对爷爷黑色的部分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是作为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是成功的,正是这些爷爷性格中缺失的部分让他更接近于常人,可知可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真正剥离这黑色元素,爷爷形象只有“高大全”,和其他革命英雄毫无区别,都是为了革命抛弃妻子、忠孝难两全,那这样的人物形象又有何特色而言呢,所以说黑色是应该批判的,黑色也是爷爷形象中不光彩的部分,但是黑色成就了活跃在现当代红色文学长廊中的这位无语的客家英雄,他时而光彩夺目时而鄙陋尽显,较之于电影小说中可敬可爱又可憎的爷爷更得人心,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与改编后的效果必定为红色影视剧未来的改编之路提供些许借鉴。
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篇4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因此诗作于1952年,历来解陈诗的人,都判断出本诗暗含的意义是写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至于“衰翁”具体何指,众说不一,刘梦溪、黄裳认为是指陈垣。还有人认为是代指当时北京名校教授。本诗余英时、刘梦溪、胡文辉均有解说,但都没有坐实。
陈诗所咏内容,如同时可由抽象和具体处解释时,以具体所咏可能性为高,因作诗习惯,多由感性事物引起。此诗写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和翁文灏。陈诗诗题多有深旨,凡出“戏”字,均别有深意。
《十三妹》由《儿女英雄传》改编,我们就先从这里说起。
陈寅恪《论再生缘》一开始即说他从小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他也喜读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中,陈寅恪最欣赏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为“转胜于曹书”,原因即在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陈寅恪诗文中常用《儿女英雄传》故实,足证他对这部小说的熟悉和喜爱。
鲁迅对《儿女英雄传》评价不高,但胡适、周作人都很喜欢这部白话长篇小说。冯友兰也说过,中国小说中,《儿女英雄传》最好,认为它技巧很高,十三妹出场不交代家门,乃中国小说中首见。他常和女儿宗璞交流这个感想。
1950年9月18日,陈寅恪给吴宓的信中,感慨《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书以后恐无再出版机会后,有这样两句话:“《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吾辈之困苦,精神、肉体两方面有加无已,自不待言矣。”(《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版)
《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此信由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转来,原书有一处笔误“第三十回”应当是“第十三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系《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吴学昭原书将“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这几句省略了,可见当时确有忌讳。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敦古意集腋报师门,感旧情挂冠寻孤女”,此回前一段叙安学海在山阳县河工知县任上,为人陷害,后得学生乌明阿重金帮助,原书写道:“乌大爷道:‘这也非门生一人的意思。没接着老师的信以前,并且还不曾看见京报,便接着管子京、何麦舟他两家老伯的急脚信,晓得了老师这场不得意。门生即刻给同门受过师恩的众门生分头写了信去,派了数儿,教他们量力尽行。因门生差次不久,他们又不能各各的专人前来,便教他们只发信来,把银子汇京,都交到门生家里。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京的一万银子。门生合他说明,先用了他的,到京再由门生家里归还。这万金内一半作为门生的尽心,一半作为众门生的集腋。将来他们汇到门生那里,再从门生那里扣存也是一样。此时且应老师的急用。老师接到他们的信,只要付一封收到的回信就完了事了。”(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和吴宓提这个典故,意思甚明,他的学生靠不住。“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当指他的老朋友如俞大维、傅斯年、胡适、梅贻琦、杭立武、朱家骅等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语极愤怒,此处虽不能坐实所指何人,但可以理解为那些迎合时势的老朋友和旧门生,“《儒林外史》”限制了所指范围,当是学术界熟人无疑。
了解这个背景,则能理解陈寅恪1954年给科学院答复中“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深意。
再回到思想改造运动。1952年9月29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兴起后,受中央委托,向京津高校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同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分清革命和反革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陈寅恪内心对思想改造运动反感。的报告,讲到思想改造不能强迫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一个是1951年取道法国由香港回中国的地质学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他当时是中共的“战犯”之一。陈寅恪1949年曾有《哀金圆》诗,讽刺当时的币制改革,诗中明讽王云五,但此事恰是翁文灏主政行政院时发生的。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一语双关。第二句中“衰翁”即用习语暗出“翁”字,此句明用《儿女英雄传》故事,实写周的讲话中表扬翁文灏回国一事。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酒合欢义结邓九公,话投机演说十三妹”,写的是绿林中人,绰号“海马”的周三周得胜,五年前在牤牛山为邓九公一鞭所败,后乘邓九公在家设宴,前来寻衅,想用男扮女装登台演戏的方式羞辱邓九公,邓九公时年八十有七,“衰翁”是也。被激不过,比武论输赢,因年迈力衰,几为所败,幸得十三妹出场解围。
周三对邓九公说:“我这盒里装着一碗儿双红胭脂,一匣滴珠香粉,两朵时样的通草花儿,你打扮好了,就在这台上扭个周遭儿我瞧瞧,我尘土不沾,拍腿就走。”(《儿女英雄传》)
陈寅恪明白知识分子改造为何事,所以用了《十三妹》中的这个情节,发出如此感叹。故事情节恰好与思想改造意涵相应——
学界曾流传一则掌故,抗战时期,陈寅恪一度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曾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讲过留学时代的一则趣事。一天晚上,陈寅恪去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遇到和曹谷冰等几个中国人,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是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中竟误入了老板娘房间。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顶住,任凭外面如何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谷冰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才出来。
如此则掌故不虚,某些意味与陈诗比喻相合。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红柳村是《儿女英雄传》中一地名,全称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陈寅恪为诗为文,极有智慧,此为高妙暗喻,“二十八”令人联想中国习语“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红柳村”中“红”字,不言而喻。“闲人燕北”是文康别称。“怪事多”即思想改造运动。
陈寅恪有玩文字游戏的习惯,“对对子”是他终身爱好,这已广为人知。在大背景确定的前提下,由陈诗中寻出与诗意有关的暗示,哪怕流于穿凿附会,在学术研究中,也不能说没有意义。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即指出明清人作诗,习惯在诗中暗藏人名或姓氏,他常用此法解释钱柳诗。
陈诗结句用姓氏暗示,恰合动员思想改造运动意义时表扬翁文灏主动回国一事,此处极见陈诗造语之妙。
最后说一句,《儿女英雄传》中,周三、邓九公一段故事的发生地在淮安府山阳县,此处恰是的家乡。
看英雄儿女观后感800字篇5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革命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2、剧情韩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