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
春节前夕,我顺着祝福的潮水,驾着问候的小舟,满载着吉祥、平安、团圆和喜庆,乘风破浪疾驰而来,将在新年港湾靠航,请注意收货。预祝新年大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篇1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篇2
劈劈啪啪——新年的鞭炮声香了起来。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我穿上新衣,迎接这一天的到来。门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饱涵着对新一年的向往和美好的祝愿,左右两侧贴上一幅对联,潇洒自如的笔调映在红红的纸上,显得格外显眼。墙壁上挂上了年画,上面画着一个小孩和两条鱼,可能意味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吧!茶几上摆满了各种糖果、糕点。外婆和妈妈也正赶着烧菜……看者这焕然一新的景象,我乐得合不拢嘴。
该吃晚饭了,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外婆端出一盘盘香喷喷的菜,有清蒸鸭,红烧鱼,还有金灿灿的扎炸鸡翅……看着这么多菜,我不禁垂延三尺,真想把每道菜都品尝一遍。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啊!真香!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鱼肉,嗯,真好吃!这时,外婆夹起一个鸡腿,放入我的碗中,笑眯眯地说:“多吃点,多吃点,这样才长得高……”不知是谁提出,我们纷纷站了起来,举杯同庆,互相祝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屋子……
吃饱了饭,我们坐在沙发上,吃着糖,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瞧,那优美动人的舞蹈,悦耳动听的歌声,滑稽搞笑的小品、相声,另人百思不得奇解的魔术,无一不让人陶醉其中。其中,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最令我记犹新,他那幽默滑稽的语言令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这时,舅舅走了过来,递给了我一个红包,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知道吗?”
“嗯”。我像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点头。
“快来看呀!”舅妈在一旁喊着,我们寻声望去,哇,好漂亮,满头顶都是烟花,原本寂寞的天空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也来放烟花吧!”我对身旁的弟弟说。“好啊。”我门来到阳台上,爸爸点燃了烟花,烟花像一跟离弦的箭,“嗖”地一声飞向空中,只听“砰啪”一声,烟花像一朵盛开的白莲,在天空绽开了花,绚丽缤纷,照亮了整个大地,继而又如仙女撒下的花瓣纷纷落地。一个放完,一个又直冲天空,晶莹的烟花五颜六色,布满了整个天空,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抬头眺望远处,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红的红,黄的黄,绿的绿……烟花爆竹声接连不断,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真有一种节日的气氛!
除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多少人的思乡之情和团圆之意,浓缩着几千年的历史。美好的除夕之夜让人浮想联翩!
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篇3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过年,过年也谓除夕,想起过年就会想起一些过年的习俗,如:放鞭炮、贴春联等。这个新年我过得可快了啦!
有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从前有个怪兽,每当1月1日就出来吃人。只要贴上春联、点燃爆竹,便可吓跑怪兽。因为春联是红的,他怕红色;鞭炮很响,它怕响声。由此便流传下这些习俗。有人说怪兽叫“年”,所以叫过年;有人说它叫“夕”,所以叫除夕。
言归正传,不说其它的了,说说我这个新年是怎么过的吧!
这天清晨,当我还在迷迷糊糊的做美梦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碎了我的梦境。我揉揉眼,看见桌子上摆着几碗元宝似的饺子,才知道今天过年在心里埋怨父母,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早也不通知我一声,早把我叫起来,做个准备呀!可谁叫我这么贪睡呀!
我穿上新衣服,我急匆匆地洗脸、刷牙……十分钟后,我统统搞定。来到餐桌前,闻到了这么香的饺子,馋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看来,我可以大饱口福了。这顿饭,我吃的特香。
吃过饺子,我与爸爸、哥哥和两个大爷去拜年、送饺子。我么把全村的每一户都拜了一遍。可能由于村子太大的缘故,我们累得满头大汗,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拜完(整整六七个小时)。不过我的收获还不小,口袋里的糖多的比买来的都多。
我拜晚年后没什么好玩的,就放鞭炮了。我拿来一盒四响鞭炮,竖起纸筒,点燃鞭炮,放在筒里面,本想把它炸个稀巴烂,可第一响扎完,鞭炮炸飞了,在天上炸了三响。我又把筒竖好,拿了俩鞭炮,可只点了一个就放进去了,因为我犹豫了一下,来不及了。四响后,炸了一个洞。我没有轻举妄动,没去看鞭炮爆炸的那个地方。我想筒里空间这么小,另一个鞭炮一定也引燃了。过了片刻,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真的炸了,白烟都从炸开的洞里飞出来了。我不禁佩服我的第六感,随便一想都能成真。
我认为鞭炮是靠炸破里面那个硬东西才响的,即使不是,那钻天猴(一种点燃引线就飞到天上,炸破塑料筒才响的鞭炮)一定是这样的。我把鞭炮放在小塑料筒里,觉得它的威力会加倍。可是我点后一扔,扔到了水里,灭了。我便把它放在地上,点燃后赶紧跑,回头等待。结果恰恰相反,声音不仅不大,而且似乎变小了。
我放了几个后便觉得无聊了,我又拿来转花,玩了起来。我放在地上,点燃导索线,它就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还喷出五颜六色的光,颜色还时时变换,十分好看。爸爸想了一个新玩法,他手持转花与焚香,我疑惑不解:这样会伤着手的。我刚想阻止,爸爸之后的动作解开了这个谜团。他点后扔到了天上,转花落到了地上转了起来。哦~原来爸爸是试图想扔到天上让它在空中转,可惜,扔得太早了。我也想试试,但又想到十五还放,并在千乘湖放,那里有“山”(很高的山丘),站在那上面扔更好,即使扔早了也没事,山很高。
这个新年我过得太快乐了!
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篇4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难忘的春节寒假的小学作文篇5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