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作文大全 >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

时间: 小龙 作文大全

高中学生可以用较经济的时间,学习较广泛的内容。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篇1】

农历五月,正当麦子成熟。旷野飘香的时候,端午节来了。每到这天清晨,家乡家家户户的窗户和大门上便插上艾条和菖蒲,母亲们便在孩子腰间认真的系上菖蒲,口袋里放一些艾叶,说这样能除邪防病。

传说当年黄草率领农民起义军路过天长,百姓纷纷避兵躲藏。黄草在路上碰见一妇人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觉得很稀奇,后来一问才知,大孩子是邻居所托,他为妇人的善良所感动大,吩咐这妇人回家后在窗户,大门上插上艾条,士兵就不会进去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插艾条。为什么要插菖蒲呢?听爷爷说,菖蒲是古代一位道行极高的的道士死后所化成的,有驱魔消灾之用,所以大家也都插一些菖蒲保平安。这一天,母亲会早早起来用早已准备好的原料包粽子。粽子有甜粽子和咸粽子两种口味,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弥漫整个厨房。我是一个大馋鬼,每次煮好粽子,我都会第一个尝一尝,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粽肉升腾着蒸汽,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粽香,两种粽子放在同一个盘里,好像两种耀眼的红白宝石,让人口水直流。因为人多,所以包的粽子也多,我的肚子也是鼓鼓的

吃过美味的粽子,一定要赛龙舟,可我们这缺水少河所以不能举行龙舟赛,我也就没地方大显身手,只好到电视上看直播,过过眼瘾。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几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看到这,我也想上去加油,不过,只能想想了。端午节还与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有关,他就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学富五车。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楚国因为屈原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百姓听说屈原投江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但一直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于是,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鱼群,还吧粽子扔到江中喂鱼,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身体。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篇2】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大概是四岁时吧,那时候家乡的河还能够划船的。当我远远地听见锣鼓震天、呼喊撼地时,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里的婆婆出门看热闹去。作为保姆的婆婆总是非常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颤颤巍巍地往长堤那边走去。刚好,河上五彩缤纷的龙舟正威严地列成一排,气势汹汹地准备捕捉那一声令下。

发令枪响后,箭在弦上的龙舟真如一条条迅猛如雷的水龙,在水上飞窜。而船上的那些“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特别是船两头正奋力击鼓的鼓手,划舟人的斗志似乎随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声而不断激涨。

这一幕真让少见世俗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家乡竟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和蔼地笑着。继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头筹的选手们。每条船上的人都湿了,而在我这稚嫩的眼中,冠军不过是更加湿透了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饭时间到了,婆婆端出两只冒着热气的翠绿的三角体,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叶子。婆婆微笑着说,这些用荷叶包着香米的三角体就叫粽子,我还惊喜地发现米饭里面还有内涵丰富的肉馅。它们都是婆婆从乡下带来的,大家都会在划龙舟时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这喷着荷香的饭团,用力地咬下了一块。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无比的亲切与温馨。

婆婆在我上小学以后便回乡下颐养天年了,但我们家还是经常在端午节去探望她时带回几只粽子,来重温旧日的快乐与节日的喜悦。只是这几年来给我带来的是遗憾,端午节被韩国人注册了,家乡的的河脏得不能够再划龙舟了,婆婆寿终正寝了。然而,端午节被外国人注册了,我们还能够吃粽子;这条脏河总有变清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够在水上划龙舟;但最让我伤感的是,我永远不能够再牵着婆婆的手在长堤看比赛了。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但我更怀念的是那永远不再回来的童年和婆婆。端午杂思,思忆至此,足矣。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篇3】

今天是国历六月九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清晨打开手机只见屏幕上显示“端午节快乐”,此时心里一阵阵的温暖。这种特殊的日子怎么能忘了同学呢,于是就往班群转发了过去。

“端午节安康,不是端午节快乐”刚转发过去一个同学就回道。

看见那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以为是这位同学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急忙回道“怎么,你不快乐吗?”。一分钟后屏幕上显示一段截图,只见上面写着“在大家一边说端午节快乐的时候,网上有说法就来了: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不能说端午节快乐,而因该用端午节安康。面对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面面相觑,真的不能端午节快乐吗?仔细一想这种说法好像很熟悉——清明节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清明节不能清明节快乐。清明节的时候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那其实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祖的+春游的节日,除了老家祭祖之外,同样有全家出门踏青游玩的习惯,清明节快乐是完全可以的这一说法也被相关部门正面回应了”,看到这儿我还真的面面相觑了,虽然最后有“同样有全家出门踏青的习惯。这一说……”,但是前段话却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楚宗室贵族,少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志向远大。

屈原的出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不仅是后人的“诗魂”,他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坐徒、三闾大夫等重要职位。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节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为屈原的才能压过了当时的贵族,所以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毁谤,那些贵族常在怀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拔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就渐渐的疏远。楚怀王死后由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楚襄王。楚襄王上位后剥夺了屈原的官职,将其流放到汉北等流域。受到如此不公的对待,一心报国的屈原只能在悲伤中度过一转眼就是十六年,在此期间屈原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怀沙》等名著。

公园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打楚国,楚国国都沦陷,楚襄王和那些执掌大权的贵族狼狈逃走。听到国都沦陷的消息,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汩罗河里,以身殉国。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

听到屈原跳进汩罗河,附件的渔民和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入眼的只是大水,哪儿还有屈原的影子。渔民和庄稼人回家里拿竹板子装的米饭撒在河里,希望河里的鱼虾不要伤害屈原。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板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舟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了全中国的一种风俗。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看着手机上的“端午节快乐”我突然觉得短短的五个字是那么的沉重。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在端午节说出这五个字了。

这个清晨我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

今天,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篇4】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端午节了,真怀念啊!真想再过一次。

高中端午节的议论文【篇5】

过了芒种,就是端午。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掐指算算,夏季已过了三分之一。虽然还不到最热时候,然而南宁已暑热难耐,尤其是白天强烈刺眼的阳光,让人只想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好在夏天总有节过。

端午有几点很像中秋,不是大节,但在漫长的一年中,倒是我们娱乐游玩,放松心情不可或缺的驿站;都有特色食品,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两个节都在收获之后,端午前收麦子,中秋前则是收玉米、高粱等作物。中秋望月怀远、合家团圆的意味或许要深过端午,然而端午似乎有着更多的名目与讲究,比如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带香包等等,都是中秋所没有的。

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端午》其一中写道:“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点出端午要吃的五种食物来。其二曰:“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点出的节目就更多了,挂菖蒲艾草,配香袋香球,还有画额,即是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王”字,据说可以驱避毒虫。记得以前看过一幅民俗画,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手里握着桃木大刀,腰里挂着香袋,妈妈蹲在他面前,正在他额头上写“王”字。想来这个小男孩如果出去,应该有好多人用“虎头虎脑”这个词形容他吧?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就是因为在端午节喝了几杯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着实让我唏嘘了好久。这也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南方人过端午节的最初认知。

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在北方就没有那么多名目和讲究了。那些时鲜果蔬和雄黄酒在北方自然是没有的,就是赛龙舟也因北方夏季干旱少雨,少有地方可赛。可是在我的记忆里,端午是那样的温馨,让人怀念。

按照我们那儿的风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大门两旁都要插上艾草。这项工作自然由小孩们自告奋勇承担。艾草并不难找,田野里一片一片的,随便折几棵回家插上即可。只是这种草的味道留在手上很不好闻,然而这种气味却对驱蚊虫很有效果。小孩在这一天手腕上还要系彩线。大人事先选五种颜色的彩线搓成一条,系成环状,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有的还加个小铃铛,一直要戴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方可解下来扔在雨水里。只是雨水并没有那么及时,节日已过,孩子们就把这条禁忌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小时候听大人讲,彩线扔到雨水里会变成蛇,心里很害怕,可从来没有见它变过。其实系彩线的风俗很早就有了,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可见也是大有讲究的。

我对端午节最深的记忆是吃鸡蛋。那时候麦子已经割了,脱粒后在麦场里晒着。早上起来,见桌上放着一篮熟鸡蛋,老妈已经早起煮好了。这些蛋都是家里养的鸡下的,平时舍不得吃,攒起来,到端午便都煮了,一人吃上十来个,仿佛是要等着这一天来挥霍似的。记得我七八岁时,家里养了三十多只鸡,老妈咸鸡蛋、淡鸡蛋煮了两个箩筐、上百个,连吃了几天,吃伤了,一年多看到鸡蛋就反胃。自家养的鸡下蛋很小,白皮,味道清而香,嫩而滑,很好吃。若是用一种土语叫“天补棵” (学名不了解) 的草来煮,鸡蛋皮发黄,吃起来便有一种淡淡的中草药的香味,不仅改善了味道,还有一定的药用。有时老妈会煮上几个鸭蛋和鹅蛋,只是鹅蛋太大,味道木木的,并不比鸡蛋好吃。吃过鸡蛋,兜里再揣上两个,我便去麦场看麦子。麦场一片片的,家家都在晒麦子,闻着新鲜的麦秸的清香,吃着用“天补棵”煮过的鸡蛋,构成了我童年最好的记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都以为是为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投汨罗江而死。后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为纪念他,便划龙舟,并用五彩丝缠粽子投之江中,以防屈原被蛟龙所食。后来看到闻一多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至于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是见于六朝。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很有道理,尽管如此,经过千年演变,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早已覆盖了它的本来意义。端午节来了,我们也慎终追远,对传统文化来一次认祖归宗。毕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文化记忆。泱泱中华,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过好传统节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念及此, 翻出司马迁所著《史记》,重温《屈原贾生列传》,既悲其所遇,也为屈原能遇到司马迁这样的知己而感欣慰。屈原“被发行吟江畔”,其瘦长的身影,勾勒出一个真正的诗人站在人生边上的决绝姿态,“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念着《楚辞·招魂》的末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来兮哀江南”,心生敬慕,不觉默默为屈子燃上一炷心香。

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