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网 > 实用范文 > 作文大全 > 高考议论文参考

高考议论文参考

时间: 小龙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如何在高考考场上写出一篇优秀的满分作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考满分议论文,欢迎查看!

高考议论文参考精选篇1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风》《雅》《颂》的吟唱穿越时空,流传至今。《诗经》不朽,正是以其朴实的语言、纯正的思想为人称颂,令人着迷,最是那字里行间的真意与虔诚叫我们怦然心动。其实文学所带来的魅力追根溯源,还是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点“无邪”。

文学如是,文化亦如是。要触碰最原始的美好,聆听最单纯的心跳,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在这浮躁的世间,保持一点清醒,保留一份尊重。

所思无邪,方得始终。

剑桥大学校园内有一间百年宿舍,古__古香,窗外有一棵苹果树,是当年牛顿的寝室。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曾慕名而来。然而校方不但没有将其改建成收费的景点,反而允许优秀的学生入住,一如往常。__也长期拨款维护修缮。人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心境让他们葆有这一份从容?也许当我们坐在昔日巨人的书桌前读书,站在窗外那棵苹果树下自由呼吸时,心中就有了__。

所思有染,便忘初心。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圆了国人百年一梦。各__人等为了一沾“灵气”,蜂拥到莫言老家山东高密平安庄“朝拜”,也打破了小村庄昔日的宁静。他们踏平了莫家大院,拔光了院里的萝卜。当地人高价出租旧居旁的破屋,更有人前来观察所谓的“龙脉”。大师故乡成了“发财圣地”,可悲,可叹!人们不禁又要问,是怎样的利益让他们争得头破血流,又是怎样的诱惑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也许当我们涌入拥挤的大院里,看着风水师手里的罗盘左右摇摆,心中也能得到__。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化让人丰富,信仰让人自由。忘记尊重,让我们盲目;只看当下,更让我们狭隘。仔细反思,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珍贵的文化资源多一些基本的尊重和敬意,少一些世俗和利益的算计?只有让文化真正发挥其作用,文化所能实现的价值真的是那些金银财富不可以衡量的。

我想起有些省为花木兰的籍贯争个不休,却越来越少的人能复述木兰代父从__的故事;我想起张家界巍峨高峻的南天一柱,非要哗众取宠为其冠名为“哈利路亚山”……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文化底蕴和自信就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行将走到人生的尽头,还要默默看着子孙们为了一己私利,剜去自己身上的血肉……

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怀念思无邪的歌谣!我愿?\吟低唱,呼唤本心与虔诚的回归!

高考议论文参考精选篇2

请你把诗三百中的每一首,都当作我们前世所共同经历的回忆来阅读,你会发现,诗三百,都不过是前生那些无邪的记忆。——题记

那天听姑妈抱怨年幼的表妹不爱阅读,讨厌背诗,自己却束手无策,我心里却暗暗笑了,这个时候的孩子不懂也不会,他们单纯的心更不会明白读诗的意义,为什么要将大人们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身上呢?只会让她从心底更加排斥而已。于是我把表妹叫来,将她们幼稚园正在教的《静夜思》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表妹听,看见表妹津津有味,听得入神的样子,我知道我成功了。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爱诗如命,近乎痴迷。可谁也不知道,在我小的时候也是非常反感背诗的,尤其抵触母亲一篇又一篇“背诵任务”,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没记住多少。好在母亲及时改变了方略,才没有让我失去那原本该有的快乐天__——那人之皆有的爱美之心,被诗之唯美渐渐折服。

长大后,每当我翻开那些古文经卷,阅读那诗词歌赋,我吃惊地发现那里有如此多的宝藏,极力地吸引着我的探寻,它们像一束束绚丽夺目的极光,那样神秘,却又那样曼妙多姿。

再次翻开古书的我,想象着自己在诗的意境里行走,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时光隧道,而那隧道尽头,等待我的是那群仿佛与我阔别多年的友人,心灵相通的我们在时空的某个交汇处不期而遇。

他们之中,有写“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仙李白,有写“三杯两盏淡绿,怎敌他,晚来风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的易安居士;有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有那一句唯美的“锦瑟无端午时闲,一闲一枉思华年”的李商隐。他们的诗词,反映着那时的他们,执笔时的境遇和心情。那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不同时刻,不同朝代,不同地点,不同人间的不同感触。彼时的他们其实不知,他们所刻画的世间百态,正是前世的我们共同的经历。不是我们的梦想轮回了,而是他们的墨迹,尚未风干。

请你想象一下,当现世的我们穿上戏服,在荧屏里上演我们曾经的喜怒哀乐,这时候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当初的他们呢?可能唯一不同的,也只是我们学着在古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满腔惆怅罢了。

史书上说唐朝是诗歌的朝代,曾一度达到鼎盛。想想也是,那时国泰民安,繁荣昌顺的经济状况下滋生的喜,自然就多于忧了。这就是也许是为什么唐诗的欢愉,总是要多过宋词的惆怅的缘故。

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与其纪念过去,不如装点未来。在几千年后的我们,如果能在闲暇时研读一下《诗经》,就会发现,不论哪朝哪代,人类欣欣向荣的情感,却是生生不息的。

读那诗经,看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看那夜夜烛火,为谁点着?看那谁家的女子,你可知道你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惹得那河岸上的少年,搔手踌躇。

在那诗经中,你可以寻找黍离般的悲彻,也可以感叹“式微”的无柰,是谁说的“式微式微,胡不归?”仿佛预见了秦时明月汉时关时,“十万壮士埋城下,妻子尤问,何时归?”的伤感,又是谁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同样的事情,为何要在不同的朝代中重复上演?

又是谁说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况敢爱之?是人之多言。”既然相爱,又为何要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如果渴望相守,又为何用树枝折断两人最后的情谊?爱与伤害的联系,是不是一句“此生此世骨肉不相离”就可以抚平?

你快看啊,看那如黛青山,绿树红花,都无曾改变,只是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却将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那绵绵愁思,都溢于言表了。我该怎样停下昨夜黄昏的脚步,陪你追寻今日的黎明?我写下一句“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你又加上一句“今夕何夕,见此粲首?”叫我如何填写下句?

诗三百里,悠悠的情怀,暖暖的背景,当我们再次重温时,难免倍感熟悉,因为这些,都是前世的你我,共同的经历。觉得熟悉,只不过是因为仿佛事隔多年后才想起,那些曾经渐渐忘却的,回忆。

高考议论文参考精选篇3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江南的一场烟雨,在相视一笑中,随风荡漾起回忆的波纹,然后再渐渐隐去在画中的江南,只因为你的离去,我竟为你留下的惊艳,倾情伤怀。

时光太匆匆,我们总也回不到过去,也许曾一见倾心,但再见之时,也许,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在那分离的一刻,我怎么也不会让你离去,怎么也不会让定格在唯美初遇的时光流逝,我只期望那一刻可以定格一万年。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桑田,早已换了人间,再也寻不到灯火阑珊处那一抹清纯的微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屏?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消宵半,夜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儿衣,比翼连理当日愿。纳兰长于情,深于情,直抒无奈忧郁情,我的伤心又怎不是因情而起?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让那种自然,那种回忆,那种真诚,一直弥漫在生命之中,该多好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误会,会有费解,会有猜测和非议呢?为什么还有冷落,争吵和疏远呢?为什么?

初遇是一场美丽的梦,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料想到的时刻出现,在最没料想到的时刻消失。

在这场不该有我的梦里,我依然在期盼,一切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想象之中还能再回到初遇时的欣喜和感动。在梦里你依

然如故,在我眼前,你的微笑,一如那年那月那时那分那秒,依旧让我那么心动。

每个人都会有初遇的情结,像一杯清水那般清纯透明,透明中包含着一种叫做永不会再来的幸福,稍纵即逝,有的人拼命的想抓住,拼命的追寻,可他还是如烟随风,轻轻流逝再也不见了,初遇的情怀,是一场淡淡的清风,太过执着了,便迷失了自己,惹一世的忧伤。让他自由吧,只留一丝在梦里,安慰曾经渴望的心。

有一种情怀你不会明白,你永远明白不了,因为它是属于我自己的,也许你我仅仅错过了一秒,就已注定已错过了今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忧伤的美丽只能注定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远去的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天依恋。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舍的眼眸只为停留在离去的那刻,也许哪天你出现在我的梦里。倾城的微笑,会解释着那些年的思念。

人生如此,浮生若萍,相逢情缘深?相恋情缘浅!辗转一季花开花落,不变的容颜下,是否还有一颗不曾改变的心?情生情死若一场烟花雨,最终还是不见了踪影。初遇时情真至深,再见时,唯有一滴伤心断肠泪,一抹忧伤忘怀笑。擦肩而过,回头看,不曾见。来时伴……

高考议论文参考精选篇4

请你把诗三百中的每一首,都当作我们前世所共同经历的回忆来阅读,你会发现,诗三百,都不过是前生那些无邪的记忆。——题记

那天听姑妈抱怨年幼的表妹不爱阅读,讨厌背诗,自己却束手无策,我心里却暗暗笑了,这个时候的孩子不懂也不会,他们单纯的心更不会明白读诗的意义,为什么要将大人们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身上呢?只会让她从心底更加排斥而已。于是我把表妹叫来,将她们幼稚园正在教的《静夜思》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表妹听,看见表妹津津有味,听得入神的样子,我知道我成功了。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爱诗如命,近乎痴迷。可谁也不知道,在我小的时候也是非常反感背诗的,尤其抵触母亲一篇又一篇“背诵任务”,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没记住多少。好在母亲及时改变了方略,才没有让我失去那原本该有的快乐天__——那人之皆有的爱美之心,被诗之唯美渐渐折服。

长大后,每当我翻开那些古文经卷,阅读那诗词歌赋,我吃惊地发现那里有如此多的宝藏,极力地吸引着我的探寻,它们像一束束绚丽夺目的极光,那样神秘,却又那样曼妙多姿。

再次翻开古书的我,想象着自己在诗的意境里行走,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时光隧道,而那隧道尽头,等待我的是那群仿佛与我阔别多年的友人,心灵相通的我们在时空的某个交汇处不期而遇。

他们之中,有写“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仙李白,有写“三杯两盏淡绿,怎敌他,晚来风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的易安居士;有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有那一句唯美的“锦瑟无端午时闲,一闲一枉思华年”的李商隐。他们的诗词,反映着那时的他们,执笔时的境遇和心情。那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不同时刻,不同朝代,不同地点,不同人间的不同感触。彼时的他们其实不知,他们所刻画的世间百态,正是前世的我们共同的经历。不是我们的梦想轮回了,而是他们的墨迹,尚未风干。

请你想象一下,当现世的我们穿上戏服,在荧屏里上演我们曾经的喜怒哀乐,这时候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当初的他们呢?可能唯一不同的,也只是我们学着在古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满腔惆怅罢了。

史书上说唐朝是诗歌的朝代,曾一度达到鼎盛。想想也是,那时国泰民安,繁荣昌顺的经济状况下滋生的喜,自然就多于忧了。这就是也许是为什么唐诗的欢愉,总是要多过宋词的惆怅的缘故。

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与其纪念过去,不如装点未来。在几千年后的我们,如果能在闲暇时研读一下《诗经》,就会发现,不论哪朝哪代,人类欣欣向荣的情感,却是生生不息的。

读那诗经,看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看那夜夜烛火,为谁点着?看那谁家的女子,你可知道你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惹得那河岸上的少年,搔手踌躇。

在那诗经中,你可以寻找黍离般的悲彻,也可以感叹“式微”的无柰,是谁说的“式微式微,胡不归?”仿佛预见了秦时明月汉时关时,“十万壮士埋城下,妻子尤问,何时归?”的伤感,又是谁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同样的事情,为何要在不同的朝代中重复上演?

又是谁说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况敢爱之?是人之多言。”既然相爱,又为何要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如果渴望相守,又为何用树枝折断两人最后的情谊?爱与伤害的联系,是不是一句“此生此世骨肉不相离”就可以抚平?

你快看啊,看那如黛青山,绿树红花,都无曾改变,只是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却将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那绵绵愁思,都溢于言表了。我该怎样停下昨夜黄昏的脚步,陪你追寻今日的黎明?我写下一句“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你又加上一句“今夕何夕,见此粲首?”叫我如何填写下句?

诗三百里,悠悠的情怀,暖暖的背景,当我们再次重温时,难免倍感熟悉,因为这些,都是前世的你我,共同的经历。觉得熟悉,只不过是因为仿佛事隔多年后才想起,那些曾经渐渐忘却的,回忆。

高考议论文参考精选篇5

“思无邪”语出自《诗经·鲁颂·駉》,后被孔子用作《诗三百》的总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自此,“思无邪”成为《诗经》乃至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历来学界对“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各家之言百花齐放。本文试从《诗经》和《论语》的源头出发,以《四库全书总目·诗经》为中心、不同注疏版本和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各时代的发展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思无邪”的重要解释,进而谈谈个人的浅见。

《鲁颂·駉》位于《鲁颂》第一篇,《毛诗序》认为该诗当为赞颂僖公“《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而史克作是颂”。从具体文本来看,全诗的主体显然是马。全诗末尾连用八“思”:

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

思无斁,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

通过“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和“思无邪”等描述来吟咏马的雄壮威猛和神态溢于言表。结合《毛诗序》及郑玄笺,通过赞美马来表达对鲁侯的赞美,以此歌颂僖公养马众多,注重国家长远发展的远大格局。理解全诗主旨后再从语词本义探讨“思无邪”的具体解释,这里的关键是“思”和“邪”的释义。文中的八“思”作何用法,说法不一。每章末句的“思”字为句首语气词(简称:语词),历来并无争议。但前一句的“思”字则有两种说法,一说亦语词,一说即思想、思考之思。

全诗三十二句,四章的开头三句都是“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接着各列举四种具体的马,讲马的特点,最后是赞美之词。综合全诗,“思无邪”与前面的“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呈现出一种并列关系。其中的“疆”“期”“斁”和“邪”四字,意思大同小异,都有偏于一端之义,“无疆”“无期”“无斁”和“无邪”都指向表达马的状态俱佳。再看“思”,既然前三者中的“思”为语词,那么“思无邪”中的“思”也当为语词,而“思无邪”就是使马儿沿着大道不偏斜。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认为,“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是忠实于《诗经》文本的本义表达。然而经学家解读《诗经》过程中,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诗论及时代发展的影响,对“思无邪”的解释多有不同,实际上偏离了《鲁颂·駉》的文本。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断章取义”是春秋时期重要的用诗方法,孔子用“思无邪”论《诗》,也属于这一类。因此,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思无邪”之解释相比《駉》中的本义相差甚远。结合前文文本解读,孔子借用“思无邪”并非完全脱离文本,而是基于文本解读的深度延伸。“思无邪,思马斯徂”写马匹一致,孔子以此喻指《诗经》的诗也能不偏离中心轨道,忠实于儒学的中庸思想。

结合史料分析,从《诗经·駉》到孔子评诗,“思无邪”应该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定意义上是发生了身份的转换。在《诗经·駉》中,“思”作为语词,是无实义的虚词。孔子“断章取义”时大可删去“思”,直接说“诗三百无邪”,但孔子用三字并列的形式阐释对诗的评价,即“诗三百,思无邪”,这里可否理解成“诗”对应“思”,“三百”对应“无邪”,如此解释,此处的“思”当作实词,以此来表达孔子对《诗经》的看法。“思”到底指什么呢?“思无邪”又是指什么呢?这是孔圣人遗留下来的千古难题,历朝历代学者一边忙着“注疏立言”,一边忙着辨别真伪。俗话说,真理越“辨”越明,但经书之辨伪,却难以拨云雾见青天。自汉儒以来,学者们各执一词,既有揭示圣道王功者,又有“拿来主义”之“为我所用”者,总之各抒己见,将《駉》与《论语·为政》中的“思无邪”混为一谈,难辨真假。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中写道:“《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基本反映了《诗经》的演变过程,同时四库学者将清以前的《诗经》研究汇总为汉学和宋学之争,指出古学者是在不同话语体系下的历史语境表达。而“思无邪”作为评价《诗经》的总结性评语,其阐释的流变也同样反映了这种变化。

汉代《诗经》学是在圣人话语体系下的政治学说。汉儒郑玄笺“思无邪,思马斯徂”句曰:“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牧马使可走行。”认为“思无邪”中的“思”作“思想、思考之思”解释,而唐初经学家孔颖达注疏时也认同郑玄的说法。由此,汉唐经学大家一致认为,《駉》乃“美僖公之颂”的“牧马”之诗,表达执政者“盛德为政”。而“思无邪”,就以“思想纯正”作解。后人多有认同,如邢昺《论语注疏》解曰:“‘思无邪’者,《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作“《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承袭了以上观点。是以,汉学的《駉》“思无邪”解读蒙上了政教意味的面纱,成为君臣情志的抒发。

宋儒所言经义,大都是将他们自己的学说套在古经上,无论好坏,总之十有七八非古经所本有。宋学释《诗经》体现了儒学话语体系下的君子学说,自我修养之学。关于“思无邪”的解读,“二苏”和朱熹的阐释体现了新的时代美学理念。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关注“思无邪”义理的阐发,将《駉》中的“思无邪”与儒家的诚意正心、温柔敦厚、性情之正、中和之美等附加意逐渐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宋代理学家将“思无邪”中的“邪”理解成了“正”或“诚”的意思。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三百篇》“不皆出于情性之正”,把孔子“思无邪”理解为“读之者”“思无邪”,强调“思无邪”在于“读诗之人”,把“思无邪”的主语作了置换。此外,朱熹还把《诗经》中的“郑声淫”合理化,认为“好底诗”能“兴发人之善心”,“不好底诗”也能“起人羞恶之心”,达到“思无邪”之目的。“思无邪”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传播作用,对读者自身的心性也有塑造作用。“二苏”对“思无邪”的理解颇有独创性,苏轼的《论语说》和苏辙的《论语拾遗》《诗集传》皆从心性角度出发,融汇了儒释道思想,提出了“无思之思”和“思其无所思”的概念,带上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符号。汉儒基于《诗经》本身审美意蕴和孔子的美学理念,融合其时代儒释道审美精神,各有侧重,但又互补,不失为将“思无邪”阐释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学复兴,清学者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开始凌驾于历时性注疏文本之上,逐渐回归《诗经》文本。清儒方玉润指出“思无邪”,“此一言也,实作诗者之真枢”。陈奂、郑浩和姚际恒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郑浩提出“思无徐”“无邪犹无斁”,实为一种突破前人桎梏的壮举。《四库提要》则兼收汉学、宋学之长,构建了文本诠释的新模式。此等发展说明学者开始跳出历史语境的束缚。

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问世又给“思无邪”的阐释带来了许多生机。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中的《语丛三》有“思无绐”和“思无邪”,强调“思”出自人的自我诚意,同时“思”还是个人的主动行为。而于省吾先生结合文字学考释法,将“思无邪”的“邪”读作圄,通“圉”。那么“无邪”即“无圉”,犹言无边,无边指牧马之繁多言之。根据《诗论》核心,有学者认为孔子以“思无邪”概言《诗三百》,乃是指三百篇之蕴藏既富且广、无所不包。

还有学者猜测郭店简《语丛三》简48—49是一种祝词的套话,大意为“愿福寿无边,愿福寿无穷,愿福寿无数,愿万事如我意”。结合上文对《鲁颂·駉》“疆”“期”“斁”和“邪”的并列关系,“思无邪”“思无疆”“思无朝”都可理解为意思相近的吉祥语,均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更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思无邪”的阐释。将“思无邪”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礼”相结合,建构出适应个体道德修养同社会治理和发展相结合的伦理思想体系。

至此,基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关于“思无邪”的阐释呈现一种开枝散叶的状态,大部分阐释逐渐回归《诗经》本义,同时又有从不同视域、不同范畴体系等方面做进一步的阐释。

理解和阐释是关于两种不同的视域,理解关于文本本身,而阐释则更多是理解阐释者的当下。伽达默尔认为,任何一个传承物在每一个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同时,理解是具有应用与实践的功能的,“研讨某种流传物的解释者就是试图把这种流传物应用于自身”,而阐释者“为了理解这种东西,他一定不能无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具体诠释学境况”。不同时期对同一定义或概念就会因所处的大背景而产生微妙的变化,阐释者会赋予更多复杂的内涵。因此,历来关于“思无邪”的不同阐释也反映了文学的发展其实很难脱离时代的影子,尤其是古代的政教作用如影随形。圣人话语下的汉学政教思想实乃“权威”,宋学能挑战权威,朱子“情诗”的审美表达,“二苏”的从“心”出发,皆为创新与突破之举,后人解读时却要小心辨别真伪。除了对文本本身进行解读外,对不同的阐释者也要做更深入的对比研究,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去看待文本的推演,更有助于“拨开云雾见月明”。

文献的考据因为出土文献变得更具流动性,加上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打破,跨学科思维逐渐显现,因现今对“思无邪”的解释变得开枝散叶。我们肯定每一个时代对经书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对反映诠释者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文化符号有帮助,但我们不能忘记“具体诠释学”境况,避免落入诡辩论的藩篱。

总之,“思无邪”的解释,应该区分《诗经·鲁颂·駉》中的“思无邪”和孔子的“思无邪”是不同的语境表达。前者是赞颂诗,而后者放在《论语》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孔子的“思无邪”或许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内容上借喻《诗三百》包罗万象;

情感上指向真情的诗性表达;

抒情方式上又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和之美。因此,孔子将千言万语归结为“诗三百,思无邪”。

1853